教育机会寓于课程之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重在课堂。初中生物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一门科学课程。在初中开展生物教育,普及生物知识,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对我们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初中生物教师要通过丰富教学方式和开展探究学习等策略进行生物课堂教学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科学素养概述及其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科学素养,指的是其在传统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多种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其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学科理论知识,具有一定数量的知识储备。第二,学生需要对本学科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形式有一个具体的了解。第三,学生需要知晓本学科相关科学素养的养成有什么具体影响。这就要求广大初中生物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首先需要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生物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的理论依据。其次,教师需要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相关实验的过程和步骤。最后,教师要通过主旨升华,让学生明白本次课程的意义以及影响,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对于学生来说,科学素养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有效地帮助初中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其今后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科学习态度,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去,从而提升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总而言之,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素养的建设,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广大初中生物教师将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使生物科学素养得不到更好的渗透和发展。目前,我国人才的选拔仍然是以分数为重,在初中阶段,老师则一贯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1]。此外,初中生物内容多、课时安排紧,老师几乎每节课都是满堂灌,课堂上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安排学生讨论、探究。就生物实验来说,几乎都是由老师代替,观看演示实验或者是背结论而已。
三、初中生物科学素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掌握生物理论知识,打好科学基础
掌握科学知识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前提。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那么学生也将无法拥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科研水平也将无法提高,教师应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及时更新化学科学理念的教授方法,并清楚、准确地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必要的科学知识,为之后进行科学实验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提高科学素养。
比如,课程的不断改变就要求教师应该不拘一格,不断创新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来适应学生的学习和进步[2]。在课堂上单纯的理论教育可能会使学生感觉无趣和无法完全理解与记忆,因此,教师可借用多媒体等教学措施,利用趣味动漫的视频形式为学生演示“酒精灯使用三不”的理论基础知识。一是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二是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三是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二)合理设计问题,促进互动思考
通过提出合理问题,能够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初中生对问题背后生物知识的思考,最终提升其综合学习质量。这意味着,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时,教师还可以融入“问题驱动”理念,主动设计并提出合理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互动中思考问题答案。但是就目前来说,教师不关心提问和课堂互动工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等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问题驱动”的有效性发挥,制约了学生的课 堂互动以及对生物知识的深度思考。对此,教师必须及时作出调整,加强对“问题驱动”的关注,紧密围绕学生学习情况和课程内容设计合理问题,准确把握提问时机,采取灵活方式提出问题并提醒学生展开互动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在互动中不断思考问题答案,并且分析他人答案的合理性,他们的课堂互动和知识思考更加深入,必然能够实现更高质量的学习,科学素养也能够得到相应提升。
(三)发展合作探究,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合作探究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的生成依托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立足于新时代初中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合作探究既可以培植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也能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适用于教师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3]。因此,教师应该将生物实验与合作探究进行有机整合,积极设计合作实验计划,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验、参与课堂的机会,助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良性发展。
例如,在教学《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一课中,教师在实验教学开始之前,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步骤和实验材料,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玻片的材料和用具,通过温故知新的导学手法使学生了解两个实验用具的不同之处。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 5-6 人为一小组,鼓励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学生在合作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不间断地对各组巡视指导,及时修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手法,保证实验探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最后,学生通过显微镜对玻片标本进行观察,得出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基本机构包括三部分的结论,经过合作探讨总结出人和动物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能够正确阐明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各部分功能,实现本课知识目标的同时,也让学生的科学素养产生质的飞越。
(四)拓展课外实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课后实践可以给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让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如此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可以提升他们的生物认知能力,进而强化生物综合素养。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新的收获。
例如,在《地面上的动物》一课的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观察任务。很多学生家里都有小动物,即使家中没有,小区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小动物的身影,教师可以要求他们认真观察自己身边小动物的行为,看是否与课堂上学到的一致,如果有不一致的地方,一定要记录下来。这样的实践任务较为简单,并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的参与度极高。所以,教师需要用心设计生物实践任务,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有效提升他们的生物认知。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建立一个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生物知识不仅能得到呈现被学生所理解认识,参与中也会有生物素养的建立和提升。而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参与理解,但是也要保证学生知识理解的正确性,使教学的开展能够带动学生的成长,形成一个逐步探究的学习环境,保证生物课程知识的有效理解认识。
参考文献:
[1]王黔.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分析[J].东西南北(教育),2020(10):72.
[2]王玉梅.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实施路径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4):77—78.
[3]石道涛.巧用初中生物课本实验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祖国:教育版,2012, 000(023):25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