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观念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关键性内容,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过程。
一、生命观念的核心内涵
(一)进化与适应观。
进化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代表着向前发展,生物的进化往往是由低等向高等进化;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指的是生物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不断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现象。生物进化的基础是遗传和变异,进化的目的是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得生存的权利,生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则是进化的结果。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由于生存环境和资源有限,生物要生存,就必须要不断去适应,同时个体之间要进行斗争,最终存活下来的都是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而这种有利变异通过不断积累,其最终形态就是进化的结果。
(二)结构与功能观。
结构与功能观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其一是结构与功能相对应。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无论是分子还是个体,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对应着一定的功能,且功能的发挥需要以结构为基础。如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其空间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发挥的功能也不同;其二是不同的功能需要相应的结构才能得以实现,功能对结构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生物要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需要靠自身的功能不断地去适应外界环境,功能的变化对其自身结构具有反向指导的作用。
(三)物质与能量观。
消耗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是生物活动的必要基础,生命活动的维持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物质的合成与分解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总是伴随着能量流动而展开。物质与能量观能帮助学生从物质与能量视角解释生命活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四)稳态与平衡观。
所谓稳态并非绝对的稳定状态,而是相对的稳定状态;平衡指的是对立的各方面在质量、数量或其他特征上相抵或者相等,是一种动态的机制。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稳定与平衡的,系统通过自身调节机制实现稳态和平衡。如水平衡,当人体失水过多,则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升高,此时人体一方面向大脑传递神经信息,产生渴觉;另一方面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尿液排出,从而维持人体水平衡。
二、高中生物课堂构建学生生命观念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对生命观念的重视,促进两者的有效衔接
学校、教师、学生,应该积极提高自身对生命观念的重视,促进高中生物与生命观念的有效融合。从学校方面说,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的工作重点,在关注升学率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提高,为生命观念进入高中生物提供外在基础;从教师方面说,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生命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不仅关注学生成绩的高低,更应该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促进两者有效衔接贡献一份力量;从学生方面说,学生应该更加关注生物学的本质和内涵,注重培养自身的生命观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积累更多的知识储备。
(二)立足真实情境,营造观念感知氛围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并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各种问题。生物学科中“生命观念”的概念描述比较抽象,教师仅依靠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其内涵,所以还需要运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加以辅助,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教师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身边现象、事物发展的理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惯性思维,真正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例如,上高中第一节生物课时,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生物的研究对象、生物学科与生命发展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列举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以及该过程中个体发生的变化与生物之间的联系。个体最初由受精卵即细胞组成,随着细胞分裂逐渐形成胎儿,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观。随着成长,个体会经历青少年激素紊乱时期,甚至因为激素紊乱出现早熟现象打破身体平衡,这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个体每天经历的新陈代谢有助于其完成能量转化,这体现了物质与能量观。教师对个体成长历程的阐释及其所体现的生命观念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对这些理念形成初步感知。
(三)布置建模任务,全面感知生命模型
建模活动是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方式,其通过建立模型帮助学生分析概念、掌握概念和运用概念,能够将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使学生从细节和整体多角度理解生物知识。教师通过布置建模任务创新生物教学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对零散知识点有系统的认知,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建模方式多种多样,有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需要通过建立实体模型方式来理解细节,有些逻辑性较强的知识点则需要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或框架图方式来理解。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建模教学方式。例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一知识点的内部逻辑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和动画演示方式,向学生展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整个过程,展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全面和局部两个角度学习相关知识。经过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讲解,学生基本上都能对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并在脑海中形成思维框架。
(四)利用教材中的科学研究史料
通过对教材中知识板块的分析可以发现,教材中包含大量的生物学史料,内容编排十分合理,大量的科学史料编入教材,使教材的含金量更高。例如,教材中有很多名人案例、生物学发展历程、生物学趣闻以及生物前沿知识等,这在教材中的占比较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乐于探索的精神。据统计,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生物方面的科学伟人多达40位,并配有大量的图片及其简介,也对这些伟人所做出的贡献、成就进行了概述。另外,还有多达7个史料分析板块,教师可依据生物历史背景,做出科学、详细的分析。这些内容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教学,在课堂中分析相关科学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此使学生对生物史形成正确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史料教学,让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在讲解过程中力求真实,也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搜集更全的史料信息,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乐趣、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其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生物科学观,使其对生命的探索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主动参与生命探索学习中,培养正确的生命观念。
总之,教师应正确认识生命观念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念,使其对学习活动形成全新的、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云斐.浅谈核心素养之生命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113-114.
[2]赵海龙.解析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生命观念”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9(3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