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生物学学业评价中真实性评价的案例研究

蔡金聪

晋江市磁灶中学,362200

摘要: 基于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和2019年人教版高一、高二年级教材各单元教学目标的分析,从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探索运用真实评价法评价学生学业。在简要介绍真实评价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其基本应用方法、评价方案设计流程及原则,结合教学实践案例,通过聚焦大概念,以单元教学为单位,探讨了如何针对教学及评价目标设计不同类型的方案,制定能够客观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契合考核目标的评价标准体系。在应用过程中根据评价效果和反馈进行不断完善,逐步推动真实性评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真实性评价;学业评价;单元教学;方案设计;高中生物
DOI:10.12721/ccn.2021.157099
基金资助:本文系2020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课题《基于标准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单元学业评价方案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批号FJJKXB20-1049
文章地址:

引言: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学业评价以各种形式的测试为主要形式,侧重考察学生的知识理解、技能掌握情况。但在侧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要求学业评价更应侧重学习过程并兼顾学习结果;把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等要素纳入考量范围。因此,必须以客观、全面反映学生个体核心素养成长状况为目标,创新高中生物学学业评价方法,探索引入多元化的评价理念和实践方法。

一、真实性评价内涵及基本应用方法

(一)内涵

真实性评价起源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内学界有时又被称为表现性评价。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观察学生在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按照既定标准分评价其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1]。相比于依据测试成绩评判教学成果,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学科素养发展情况,而且评价标准更灵活多样、评价维度更广、评价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有助于激励学生展示特长、体现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建构主义得到教育界认同的背景下,真实性评价以其重过程、轻结果和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渐渐成为了主流的学业评价形式。

(二)真实性评价的基本应用方法

将真实性评价应用到具体学科的学业评价中,需要以构建真实或拟真情境中的任务为核心,基于对教学目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规律的分析,首先明确考查对象并明确评价目标。即确定学生在完成特定情境中的任务时,能够体现出哪些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再据此设计任务形式及内容;其次,结合评价目标和任务特点制定评价规则、明确评价标准。在这一步,必须将表征拟评价指标的学生外在表现进行多维度分解,按照行为特征、性质确定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标准。例如,在以科学思维为评价对象时,如果评价目标是学生的能动性,就可以把提出问题的数量、与他人的协作互动情况做为评价目标。当旨在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时,则把试验操作的规范性、调研方案设计及执行情况等项目确定为评价目标。再次,在学业评价实践中,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不断完善基于不同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设计,直至形成可以全程跟踪、全面反映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情况的立体化、系统化评价体系。

二、真实性评价体系设计流程及设计原则

在高中生物学学业评价中运用真实性评价法,要充分利用其契合生物学科教学特点的一面,把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操作技能、运用科学思维解决真实任务中的生物学问题做为重点考查和评价对象,明确多元化评价目标,并且围绕其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2]。在接下来的评价标准制定、计分规则设计环节,以能够反映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实践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为原则,确保客观评价学生个体这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确定评价目标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运用真实性评价,要以全面反映学生个体核心素养发展状况为目的[3]。因此,评价目标要根据日常教学内容和学业考查需要确定,并且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观察个体表现,结合传统的成绩测试结果,动态调整评价目标,契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例如,在特定单元的学习中,当多数学生的行为表现不及预期时,教师必须基于对个体特长、既往学业状况的了解,在真实性评价方案执行过程中,灵活运用提问、交流等形式,了解在哪一方面出现了问题,适时调整和完善评价目标。此外,真实性评价目标应具有可测、可评或可以进行量化评价的特征,才能多维度量、持续跟踪监测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过程。要求教师要在分析课标要求和教材各章节内容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每一单元教学和每一课时教学的学业评价目标,为构建真实性评价情境和设计具体任务定下基调。

(二)情境构建及评价任务设计

相比于高中其它学科,生物学科知识的特点及实践场景与现实环境联系最为密切,很容易让学生进入实践应用或拟真试验情境。因此,设计真实性评价方案的这一环节时,可以把工作重心放在任务设计上。

1.真实性评价任务的分类

针对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把评价任务分为单一目标型和多目标型两大类。前者以单纯评价学生的应试技能、知识运用能力或社会责任为目标,设计内容相对简单的任务。例如,以考查、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为目标,就可以结合相关章节教学内容,给出实验课题、所需仪器设备、材料以及基本步骤,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侧重观察其行为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而多目标性任务则以考查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有多个评价目标、难度较高、内容相对复杂的任务,如把上述实验任务改为只给出探究方向,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探究。就可以既考查其操作技能,又能从搜集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记录和处理实验成果的过程中,观察和评价其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2.评价任务设计原则

为了在真实或拟真实践情境下客观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真实性评价任务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任务必须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相关联,而且难度与其实践能力相匹配[4]。才能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让学生接受适度的挑战,展示各方面核心素养,并且在探究中完成知识体系重构。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业状况。其次,任务要可以从多个维度展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契合多重评价目标要求,让教师了解学生个体科学思维能力、实践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以便动态优化教学方案。为学生的成长设定既有挑战性,又切合个人发展实际的学业目标。再次,任务要求必须简要清晰,而且完成途径具有多样性,以便让学生第一时间明确教师要求,自主选择如何完成任务,充分展示个人核心素养。例如,在以搜集课题研究素材为任务时,教师只需对素材内容做出要求,至于信息获取渠道、资料的来源等部分,让学生根据自身资源情况和探究性学习习惯自主选择既可。

(三)明确评价规则及标准

在确定了目标、设计了任务的基础上,必须明确评价规则及标准,才能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对其展示出来的各方面素养展开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在时空两个维度具有可比性,纵向全面反映个体一定时期内的进步,横向对比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满足学业评价连续性、递进性和多维性的要求。首先,评价标准和规则要和学业评价目标相匹配,而且以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客观反映个体发展状况;其次,借鉴国外成熟的真实性评价应用方案,引入其评分体系和度量标准,设计评价目标考核表或等级评分规则,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四)评价应用及反馈

在构建高中生物学学业真实性评价体系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成熟案例可供借鉴,加之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学业评价需求不确定性强。所以,必须在完成基本架构设计后,要结合教学需要进行实践应用,再依据应用成效和师生反馈进行调整和完善,逐步形成较为成熟和实用的评价体系,与传统的测试评价完美互补,契合素质教育要求[5]

三、真实性评价的实践应用

在2019年人教版高一、高二年级生物教材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借鉴国外生物学教学领域的实践方法,以服务于教学目标、全面反映其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原则,依据真实性评价理论,尝试构建了新的学业评价体系。现围绕具体案例阐述实践策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成果,以期得到学界专家、学者及同行更多有价值的建议,共同推进真实性评价在高中生物学学业评价中的应用。

(一)结合教学目标及课标要求确定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设定是真实性评价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也是后续情境创设和任务设计的基础。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中,首先组织教研人员对高一、高二年级课标要求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各单元教学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其次,按照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把各阶段教学目标细分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实践操做和试验设计等几大类,为清晰界定真实性评价目标、持续性和递进性的评价个体核心素养发展情况打下基础。例如,必修一第二章前两节的教学中,针对课程内容特点和课标要求,把学业评价目标设定为细胞组成成分知识和学习资料收集技能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为主的目标。而第二章第3节则借助学科实验以侧重考察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为主要目标。

(二)根据评价目标及教学内容设计任务

在真实性评价情境创设与任务设计实践中,以契合具体教学内容特点和既定评价目标为原则,进行了单目标及多目标型任务设计。其中,多目标性真实性评价任务就是针对生物学科特点,为了考查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而设计的。例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单元时,针对教学内容极度贴近学生生活、非常便于进行批判性思考、可以通过实验检验各种假设的特征,以综合考查、评价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了实践任务。

在提供基本实验器材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意向,对酶在不同温度、PH值及其它可能影响其活性的条件下的性质做出假设,并且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学生根据已有的实验经验,结合教材给出的知识,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步骤和数据采集、现象观察和记录方案。在对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进行必要指导,保证实现其探究目标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完成了各自实验。从布置任务到最终收集上来实验成果,全程记录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并且按照既定标准进行综合评价,达到了考查学生学业和评价其核心素养的目的。

此外,在《细胞基本结构》一章时,笔者结合课程内容和考查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要求,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给出的验证糖类性质的方法,按照给出的步骤完成探究性试验,验证甘蔗中含有非还原性糖——蔗糖。学生在实验室内完成任务时,通过观察每个人操作实验仪器、设备以及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表现,结合实验后的总结交流过程,按照操作熟练程度、是否遵循既定流程以及应对诸如试剂外溢等意外情况的反应,给学生的表现进行分级和评分。综合评价每一名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步情况,为优化下一阶段的实验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也通过多维和细化评价结论,指明了学生个体的努力方向。

(三)评价规则及标准体系设计

在不断完善、优化真实性评价目标体系和设计任务、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根据评价目标和任务的类型、性质,对相应的评价规则及标准进行了完善,设计了针对性的核查表和等级评分及整体性评分规则[6]。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评价目标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综合应用。

核查表的内容包括考查目标及对应的学生行为表现、特征及评定规则。例如,在核查学生的实验素养时,要把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执行、实验成果处理和总结环节全部纳入考核范围。结合具体任务细化评价项目,列出可以量化考核指标,包括: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出和解决了几个问题、所用时间、失误或疏漏次数等量化项目,辅以态度是否严谨、操作是否规范等指标,结合分项评分等级划分标准给出优、良等定性评价。

等级评分规则和评价标准主要针对目标相对简单、内容比较抽象的真实性评价任务设计,在将表征学生某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行为分类后,按照规范性、严谨性和积极性等因素进行分级[7]。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学生表现,按照分级评分标准给出相应评语或分数。而整体性评价标准主要用于多目标型任务完成后的评价,结合学生完成任务所获得的成果及全过程表现,评价其整体完成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学学业真实性评价标准体系设计中,以单元教学为单位,通过量化、非量化指标结合的形式,开发了核查表和针对不同性质任务、评价目标的评价标准及等级评分规则,做为实践操作中的工具。实现了对学生学业及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全面、持续监测评价。但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如何将真实性评价与传统的测试评价有效结合尚待进一步探究,并且期待通过接收更多实践反馈,进一步完善案例设计和评价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岩, 吴成军. 中学生物学科中的表现性评价及其实例[J]. 2021(2011-8):75-80.

[2]顾晓芹.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J].中学生物学,2019(8):41-43.

[3]钟慧.高中生物教学过程性评价优化实施案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3):67-71,76.

[4]周炳渠.高中生物学学业质量评价的案例评析[J].生物学教学,2020(6):64-67.

[5]罗灯涛.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性实验评价的初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28):87-87,16.

[6] 刘灿艳. 探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生物学科学业评价改革[J]. 科技资讯, 2019, 17(6):2.
[7] 杨露露, 高勍. 大概念教学理念下的高中生物同课异构课的比较研究[J]. 中学生物学, 2020(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