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现在素质教育我觉得更提倡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所谓“乐学”,就是学生乐于学习,学出乐趣,其本质是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和激发潜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好知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可见,要想让学生乐学,教师首先要教的得法。那么教师如何教才能让学生乐学呢?
1 注重“首先效应”
认识或接触某一事物,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称之为“首先效应”。在七年级生物教学中,搞好“首先效应”极为重要。教与学是双向交流,如果学生对教师或生物课的第一印象不好,势必影响到今后的教学质量。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辩证思维才刚开始形成。他们往往只凭某一点的好坏,仅凭直觉判断,做推理,得出结论。所以,在学生首次接触生物科学这门课程时,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首先效应”,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生物课。
1.1 在首次与学生见面或接触时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事物好恶的片面性、随意性及迁移性。当他们对教师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时,就会把这种“好感”迁移到你所教的学科上。此外,教师的穿着、体态、语言等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对生物科学的态度和看法。因此,生物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1.2 “超水平”地上好第一节绪论课
一般,学生出于好奇,常抱着见一见“庐山真面目”的心情,期待着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享受课堂的乐趣。如果第一节就上得不理想,就会让学生大失所望。因此,教师对绪论课决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无疑会打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反之,如果精心设计好第一节绪论课,则会大大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充分意识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体会到本学科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感情。
1.3 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语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那么,一节课之计是否在于导入语呢?实践证明,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好导入方法,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开始就产生热烈的情绪,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整堂课就有了一个可喜的开端。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题的内容中来,如何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何将课题设计得“新奇”,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2 注重课堂的提问设计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教学手段之一。它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发现生物课堂提问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积极、灵活的提问是课堂的一剂“催化剂”,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1 采用引趣式提问,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引趣式提问常用在新课的开始,目的是在于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并不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这一点在课本中的引言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引言通常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围绕章节的核心内容,通过提问引出课题。如从常见的生理现象引入,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常受日光照射的皮肤颜色比较黑?为什么被刀子划伤,有时会流血,有时却不会?为什么白人容易得皮肤癌,而黑人却不容易得?由这些问题很自然地引出《皮肤》这个课题;再比如《讲生物的多样性》时,可从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中切入,播放《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狂野周末》和《探索》等节目,从节目中引出一些体现生物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界里包罗万向,动、植物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生物是如此的多样。去年全国爆发“非典”疫情时,正好上到病毒这一课,通过提问,“非典”究竟是什么引起的?如何预防“非典”等问题,立即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不但轻松地掌握了课本知识,还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科普教育。
2.2 诱发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诱发式提问是先由教师提出某个问题,接着便告诉学生答案。由于问题与答案之间的联系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就会很自然地产生疑问。如在讲《心脏》时,先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拖拉机开动要靠柴油的燃烧,水泵的转动也要靠电能或汽油的燃烧,可是我们人的心脏却是一大奇迹,它在人的一生中可以不停地跳动而不知疲倦,甚至一辈子不需要“修理”,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教师稍作停顿,再告诉大家,心脏的这些功能是与其结构相适应的,转而又问,那么心脏的结构又是如何呢?从而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到课本知识中来。
3 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的快乐。针对初中生物课本中的各章节的内容,在教学中多联系生活中生物知识的应用。例如:在讲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时,问:“为什么农民对作物在进行施肥时,会有‘烧苗’现象?为什么凉拌西红柿和黄瓜时,会有许多水流出来呢?”在讲植物的细胞有液泡的知识时,先拿一个西瓜用刀切开,让学生观察现象,再将西瓜切成小块,分给学生品尝。接着让学生谈谈西瓜的味道。这样学生对液泡的结构和成分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如讲《血液》时,拿出两张血液化验单让学生看,谈谈患者的血液是否正常?学生可能暂时还看不懂,但学完这一节课后,就能轻而易举地看出病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生物学是很有用的。
所有这些做法都是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好生物知识,今后在生活中就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情绪高涨学习自然就主动、刻苦了,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苦学往往事倍功半,乐学则事半功倍。快乐教学,快乐学习,自然成功实现教学目标,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所以要提倡变“苦学”为“乐学”。
参考文献
1.冯莉.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思路.生物学通报,2019,3
2.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