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查慧

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710061

摘要: 随着中国现代化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模式早已无法适应当今的教学需要。所以,学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理论要求,从学生学习实际需要和日常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入手,不断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小学生参加班级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助力孩子良好地发展与成才。本章主要围绕学校班主任管理实际,首先阐明了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并以此为契机,围绕学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举措,展开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教育;班级;管理;创新;措施
DOI:10.12721/ccn.2022.15710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前言

步入新世纪后,由于教育体制的演变,也促进了学校模式的不断完善与革新。为了满足信息化教育的需要,班主任也必须在以往班级管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全新的教学思想,健全、革新管理工作方法,把学生当成班级管理工作的主体,并针对班级学生的具体表现问题提出改进的教育方法,从而逐步提高管理工作的层次,与时俱进的革新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

二、小学班级管理相关概述

小学是孩子人生的关键启蒙时期,对他们学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都刚刚踏进校园,在短时间内都还没有办法很好地适应校园的生活,所以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才能进行角色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处在生长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到年龄原因的限制,他们的心灵和自我管理意识没有成长,在学校和班级活动时,缺少良好的自主控制。这就要求老师从学生自身状况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引导其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其在课堂活动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完善其道德品质和三观。

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合理的班级管理,束缚小学生的行为。但由于小学生年龄阶段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日常学习生涯中,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有着相当的差异,特别是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在面对每节四十分钟的教学时间上,往往很难集中精力保持到最后。此外,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学生自己所携带的不良习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地加入班级集体生活。所以,经过班主任有效的管教活动,就能够在长期的良好班集体生活中逐渐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通过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校家庭中,不少孩子因为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庭生活里,大都处在父母的关怀中。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心理受挫水平会出现相应的下降。而班主任的班级教育不仅仅是约束他们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帮助他们提高良好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心理成长的关键环节。在班级的环境中,学生会面临不同的学习情况与困境,此时经过班主任的合理引导,不但可以帮助他们良好地融入学校生活,而且也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心理抗压水平,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策略

(一)制定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

在学校生活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体系是学校实现班级管理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石和前提条件。在学校班级管理实践活动中,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体系,才可以促使学生正常行为习惯的形成,为学校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班级管理体系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其主体教学内容包括了课堂学习部分、学生作业管理部分和日常集体生活等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等。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体系建立上,班主任还可以带动学生一起参加活动,让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班级管理体系,以便于学生约束行为和教师管理的顺利开展。在这一流程中,要求班主任积极引导学生采用班会的形式,并主动倾听学生的建议,让学生自觉地从学习角度入手,明确各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性,以此进一步增强和健全了班级管理体系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并最终在班级管理体系的约束与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健康的班集体风貌,从而帮助于学生养成了健康的学习、生活。(二)应用信息技术强化与学生家庭的沟通

对于小学生的管理工作,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班主任需要在工作中,对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与孩子的家长密切联合,将班级管理工作丰富起来,将家长管理纳入到班级管理体系中来,重视学生的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在家校联合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链接,构筑起家校交流互动的桥梁。例如,在家校合作中,为了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信息传递、通知下达等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群等沟通平台,构建班级群,实现家校信息的实时互通。对于其他一些家校教育工作,如资料上传填写、活动报名、学生教育制度评选等,可以借助于一些成熟的线上信息化平台,来支撑班级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如活动报名,可以借助于线上扫码报名的方式,既能够提高报名信息统计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压力,还能够有效的实现班级管理的统一化,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在小学时期的校园生活中,班主任是他们接触最大的角色。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活动中,应善于调动自己的榜样作用,以便对他们的认识和发展带来正面的作用。小学时代是优秀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的示范作用不但可以为他们的学习带来正面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班级管理里,班主任要学会利用自身的示范作用,给他们提供积极的、积极的、正面的作用,努力打下他们优秀的思想道德根基。怎么做到呢?首先,班主任应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保持认真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观念。然后,在学校生活中,班主任也应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向他们传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与他们更多的帮助,以便构建更加美好的师生。

(四)增加学生职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班级管理也是这样,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可以为学生分配一些职位,让学生对自己的班级进行管理,成为班级真正的主人。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班级的管理效率,降低自身的工作量,还能让小学阶段学生在实践之中得到训练,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

例如,小学班主任可以将教室的卫生、纪律、学习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在教室中进行管理,学生管理学生,既能增加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还能让部分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时刻能够在教室之中,当班主任不在时,这些学生能够维护班级的各种秩序,从而达到班级随时都有人管理的状态。小学班主任将班级管理任务适当的分配给学生,既能让学生在班级中有更多的参与感,也能让班级管理更加和谐,学生成为班级中真正的主人,能够增加学生在教室之中的亲切感,让学生爱上自己所生活学习的环境,并自觉维护这个环境。

(五)管理方式求异性,不同学生不同对待

受中国传统教学方法影响,部分学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采用了同一种管理方法,不能顾及到学生间的差异,这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而且同样的管理方法也不利于提高班集体的管理水平。小学班主任在管理工作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人性格,根据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例如,小学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可能会遇到平时学习态度认真但不故意违反了课堂纪律的学生,班主任对待这些学生就不用太花心思进行教化,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醒即可;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平时学习态度不认真,也经常违反班级规章制度的学生,这就要引起班主任的注意,及时对学生进行谈话,多加引导。小学班主任要对不同的学生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就可以使学校班集体管理更为有效地开展,根据不同学生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就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避免了学生培养的统一性。

四、结语

对班级管理工作来说,因为管理工作对象大都为年级较小的学生,在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就会存在与学生之间不协同、管理上难到位等情况。所以,班主任必须立足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在较健全的班级管理体系的约束下,进一步扩大柔性管理工作内涵,通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管理工作,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在老师的指导与支持下,不断创新班级管理工作形式,逐步提高班级管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燕.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探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1(10):94-95.

[2]王琳.小学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融合[J].当代家庭教育,2021(2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