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大概念下计算单元整合教学是将有关计算的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只有计算的“地基”打好了,后续的“搭建工程”才能更加顺利。因此,在单元整合方面,教师要注意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统一的规划,使得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加强,进而利于学生在学习中重难点的突破,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实现高效课堂。
一、规划单元目标,明确整体方向
不论是哪一科目,也不论是哪一章节,在学习前规划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而对于单元教学来说,教师则需要提前规划单元目标,它是教师整个单元教学的指导方向。同时,教师通过学生需求以及教学重点来设计出的科学合理的单元目标也能提前让学生明确整体方向,从而在学习中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为例,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三节内容联合讲解。首先,教师用PPT展示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在这张照片的影响下,学生很自然的回想起之前学过的知识点。接着,教师再显示本单元要学习的目标:(1)总结出本单元涉及到的知识点;(2)熟练两位数进位和退位的口算并能够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这三个目标,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整理单元学习内容。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还鼓励学生自由结成小组,并提供每个小组对应的学习资料,各小组在资料之下纷纷开始合作探究,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最后,学生还根据单元目标设计出几道生活习题,并小组交换进行解答,更是提高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1]
二、创设问题情境,推动关联理解
问题是能够帮助学生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关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关联理解的有效手段。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实际性和普遍性,问题内容要和教学目标相联系,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不能将问题设计的太难或太简单导致学生失去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在合作中推动知识的关联和理解。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为例,想要学生熟练计算和口算乘法,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对此,教师先做一个课前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乘法口诀吗?”这时,学生纷纷表示自己都会背,甚至有的学生不自觉的开始背诵。接着,教师又提出几个现实的问题“大家有去过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乐园玩。”在得到学生肯定之后,教师给出出游的方案:一辆公交车一排可以坐四名学生,一共有9排,而我们班有33名学生,请问可以坐得下吗?学生迅速反应过来“可以!”那么,这位学生就要说出原因,根据乘法可以得出“4×9=36,而36>33,则可以坐下。”那么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有11辆车,一共可以坐多少学生呢?”这时,很明显不同于刚刚的一位数相乘,而是两位数相乘,一时之间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这时,教师再引入“竖式计算”,再教师演示下,学生明白了两位数相乘也可以用到乘法口诀。同时,根据乘法口诀,我们也可以引申出除法的计算,例如“2×4=8可以得到8÷2=4”。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明白乘除法的关系。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综合思考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场景是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实施的重要环节。尤其对于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想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思考,不如从生活入手,逐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节《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先创设一个现实中具体的情境“大家平时肯定会在文具店买玩具,那么现在我们又来到了文具店。”接着,教师在PPT中展示几幅图片,分别是文具盒、自动笔、橡皮等,并在图片下标注出它们的价格。然后,教师再给出几个问题(1)一个文具盒(3.6元)和两只自动笔(1.5元)一共多少钱?(2)小明用5元买两只橡皮(0.6元)需要找回多少元?这两个问题给出后,学生纷纷开始思考,有的利用竖式进行计算“3.6+1.5+1.5”的值,再得出答案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说出具体的算法以及思考过程。这位学生表示“计算小数加法时,要将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其他学生在他的指导下也都计算出答案。那么,小数减法又该怎么计算呢?相类比着刚刚的小数加法,又有学生给出的小数减法的计算思路“同样是用竖式计算,将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对应相减就可以。”这时有的学生表示如果被减数的小数点后面为“0”怎么办?此刻,教师要表扬积极提出质疑的学生,但不要说出原因,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原因。通过生活例子的学习,学生很快掌握了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关键。[2]
四、借助信息技术,助力知识融合
信息技术以其直观性、交互性和趣味性等特点,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通过多媒体演示、动态模拟等手段,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助力知识的融合,以此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快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为例,乘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此教师可以将其融合,共同学习。开门见山,教师直接利用电脑出示整式乘除法的口算联系,并以提问的方式快速让学生回忆乘除法的知识。在这之后,教师在课堂上集体播放一段动画视频,主要内容是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区别以及意义。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激发出来。进而,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找出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以及特殊要注意的点。在看到除法计算方式“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时,学生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知识点“什么是倒数?”同样,教师在电脑上展示一个分数“3/5”,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此时“3”和“5”变换了一个位置,变成了“5/3”,那么“3/5和5/3”则互为倒数。最后,教师再展示分数乘除法的知识框架,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感受。[3]
五、结束语
在本篇文章中,分别提到了“单元目标”、“问题情境”、“生活实际”、“信息技术”等四种措施,这四种措施层层递进,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计算单元知识的掌握。当然,单元整合教学下促进学生思维变革的措施还有很多,但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将措施与学生的具体需求以及单元教材的内容相融合,使得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洪亚明.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J]. 文理导航(下旬), 2023, (02): 52-54.
[2]芮金芳.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向度[J]. 辽宁教育, 2023, (01): 13-16.
[3]刘正松.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以小学数学为例[J]. 基础教育课程, 2023, (01): 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