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律大单元教学的创新策略研究

杨薇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逸翠园中学,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 在21世纪的今天,法治已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而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法治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培养其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使命。其中,法律大单元的教学更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本文针对的是当前初中法律大单元教学现状分析以及初中法律大单元教学创新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大单元;教学创新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09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传统的法律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往往对法律知识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因此,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律大单元教学的创新策略,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法律大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创新策略。

一、当前初中法律大单元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相对枯燥

法律大单元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大量的法律条文、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这些内容本身较为抽象和复杂,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初中生而言,难以直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更是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集中注意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许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法律大单元的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单方面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忆法律条文,而未能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

(三)评价体系单一

当前,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律大单元的教学评价,往往过于依赖传统的考试和测验方式,侧重于对学生法律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程度的考察。然而,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法治素养,包括他们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和法律实践能力等方面。法治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来全面衡量学生的进步和成就。

二、初中法律大单元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在法律大单元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它巧妙地构建了一个个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法律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法律实践的前沿阵地。这种方法不仅超越了传统课堂的界限,还通过模拟法律程序、再现法律事件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运作的复杂性和严谨性。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法律条文和原则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法律精神的深刻感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思维能力。

例如,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主题的情境教学为例,教师考科一精心策划一场模拟法庭审判。法庭内,庄严肃穆的氛围让学生们瞬间进入了角色。学生们分别扮演法官、原告律师、被告律师以及案件当事人,围绕一起虚构的商标侵权案件展开激烈的辩论。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案件背景和相关法律知识,包括商标的定义、注册流程、侵权行为的判定标准以及法律后果等。接着,在模拟庭审过程中,原告律师通过缜密的证据链构建,阐述了被告如何侵犯了原告的商标权;而被告律师则运用法律条文和逻辑推理,力图证明被告行为的合法性或提出合理的抗辩理由。法官则需要在听取双方陈述和证据后,做出公正的裁决。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法律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知识产权对于鼓励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以具体案例为载体,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原则和规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这些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激烈辩论或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过程中,他们更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对法律问题的独到见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法律原则和规范的理解,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经典案例——“青少年网络侵权案”为例,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段关于该案例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网络侵权行为的现实危害,以及法律如何介入并保护受害者的权益。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提出问题链,如“案例中哪些行为构成了侵权?”“受害者应该如何依法维权?”“法律在此类案件中的作用是什么?”等,激发学生思考。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内部,学生们积极发言,从法律条文、受害者心理、社会影响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时而产生共鸣,时而产生分歧,但正是这种思想的碰撞,让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对法律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许多学生在报告中不仅分析了案例的法律意义,还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现象,对如何预防网络侵权、提高法律意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自己对法律问题的独到见解。

(三)信息技术融合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法律大单元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直观的视觉效果,成为教师手中的一把利器,能够将复杂的法律概念和程序以图像、动画、音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在线资源库则像一座浩瀚的知识宝库,为教师提供了海量且不断更新的法律教学材料,从经典案例到最新法律条文,从权威解读到专家讲座,应有尽有,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元。而虚拟实验室的应用,更是将法律教学的实践性推向了新的高度。学生无需亲临现场,便能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法庭审判、法律文书撰写等真实场景,加深对法律程序和规范的理解。

(四)实践活动拓展

法律大单元的教学是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刻跨越,它强调知识的应用与能力的锤炼,因此,将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堂之外,融入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精心策划,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机构的真实世界,让学生亲眼目睹法律工作的严谨与细致,亲身体验法律职业的崇高与艰辛。在这些实地探访中,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法律机构的工作流程和职责分工,还能近距离观察法律从业者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案件中寻求正义与公平的平衡点。

三、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律大单元教学的创新策略研究,正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通过融合情境教学法,模拟真实法律场景;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案释法深化理解;结合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与手段;以及实践活动拓展,增强法律实践能力,我们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法律素养与批判性思维,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这些创新策略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与效果,更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艳艳.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23):117-119.

[2]林淑娟.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31):141-145.

[3]李丽.基于大单元设计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策略[J].成才,2023,(0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