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路径

杜立清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西安市经开第二学校,710018

摘要: 小学数学教师将思维品质培养融入计算教学活动之中,不仅可以启发小学生的多维思维,让他们掌握正确高效的思维运用方法,还能借此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培养其思维灵活运用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和质量,提升其数学计算的水平。对此,本文主要探讨小学数学计算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路径,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品质;计算水平;培养路径
DOI:10.12721/ccn.2024.15703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生计算的准确度,而忽视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死板套用、思维僵化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的心智发育,教师就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践应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设计趣味计算活动,培养探究思维

数学教师为了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其探究思维的培养效果,可以结合常见的生活元素开展新颖有趣的数学计算活动。例如,利用趣味性探知情境引发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使其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深入研究、深度探寻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究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其数学问题的解答效率与解答质量。

例如,以《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为例,教师在教授简单的加、减法算式计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时,为了提高小学生自主探知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探究思维能力,可以利用现实生活元素开展趣味性数学计算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创设日常购物情境,把各种学习用品摆放在第一排课桌上,让班级学生扮演成顾客,选购他们自己喜欢的文具用品,并计算出具体的消费金额。例如,有的小学生选购了一本2元的笔记本、两块2元的橡皮、一个8元的笔袋和6支1元的铅笔,对此,他需要计算出购买所有文具用品的总消费金额。在计算总金额时,小学生需要先对商品的单价和购买数量进行分析梳理,探究出正确的计算思路,然后依据计算思路列出数学公式,如2+2+2+8+1+1+1+1+1+1,最后通过计算得出“20元”这一消费总金额。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计算练习活动,能够快速激发小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计算的兴趣,让他们对趣味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其在解题思路和解题方式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究思维能力,进而更好地改善解题的质量。

三、掌握正确审题方法,培养缜密思维

高效解答数学问题的第一个步骤是透彻理解题目内容。例如,知道数学题目中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包含了哪些隐藏信息,需要求出哪些未知数据等。同时,还要知道习题题目涉及哪部分数学知识点,明白问题的最终考查目的。这样才能梳理出正确的解题思路,能够依据已知信息快速解答出问题的答案。对此,教师为了启发小学生的缜密思维,提高其数学审题的能力,提升习题解答的质量,需要教授他们正确的数学审题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审题习惯。

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课为例,教师为了提高小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正确率和准确性,需要教授他们科学的数学审题方法。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单元知识点设计几道典型的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算式。例如86+3;61+25;64+9;18+33;30-4;56-20。然后,利用上述算式教授小学生数学审题的方法。例如,针对18+33这个算式,小学生需要先梳理出已知信息,知道算式中有18和33两个数字,且数字中间用“+”相连,说明这是一道加法计算题。之后,他们需要判断此道题是不进位加法还是进位加法习题。根据8和3相加大于10可知这是一道进位加法题。对此,他们需要运用个位数相加后进十的计算思路进行算式解答,最终得出51这个结果。在此过程中,小学生除了要运用正确的计算方法之外,还需要重点确认算式中的加、减号,要在计算十位数字时加上个位进的数字,从而避免马虎的情况出现。教师通过教授小学生正确的数学审题思路和审题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其数学计算的准确率,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精准审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较强的缜密思维。

三、游戏互动,活跃运算思维

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抱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计算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鼓励学生交流互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活跃学生的运算思维。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组织游戏活动。

首先,教师在教授“整除”概念后,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道经典的数字谜题:用1~9组成一个九位数,使得这个数的第一位能被1整除,前两位组成的两位数能被2整除,前三位组成的三位数能被3整除,以此类推,直到整个九位数能被9整除。学生通过整除的概念,可以推算出本题的答案,即381654729。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这道题的内涵:由1~9能组成的九位数一共有362880个,但对于这道题,381654729是唯一的解。由此,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计算的奇妙之处。

其次,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计算比赛,添加竞争机制,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通过紧张刺激的比赛活动,激发自身的思维活力。比如,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进度编制难度适宜的计算试题,分为口算题、竖式计算题、脱式计算、巧算题等多种类型,按照6∶3∶1的比例,由简到难的梯度设置习题。根据年级的不同,计算题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1、2年级要以口算题为主,答题时间不超过10分钟;3、4年级则要以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运算为主,答题时间增长到15分钟。教师要鼓励全班学生参与比赛,比一比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准确率,摘取计算比赛的桂冠。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组织与数学计算有关的游戏比赛。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洋葱学院》这款APP软件。它不仅能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具有十分丰富的游戏功能,如“运算连连看”“抢滩登陆”“计算大挑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时间挑战APP中的游戏板块,将积分发放到榜单中,与其他同学一起比拼排名。由此可见,在良性竞争的氛围下,学生会得到良好的计算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计算思维品质。

四、剖析法则,掌握运算技巧

以思维品质培养作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首先应当夯实学生的运算基础。而运算法则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点,它直接影响学生计算的效率与准确度。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剖析法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运算技巧,进而有效开发学生的计算思维。

比如,在教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一课时,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九九乘法表,而是要尝试结合加法的知识,分析乘法的内涵。比如,有五个木筐,每个筐中装有3个篮球,试问用加法该如何列式,用乘法又该如何列式,二者之间的运算结果是否相等?由此,让学生结合法则,认识乘法的本质,从中产生深刻的学习理解。再比如,运算律是计算教学的关键节点,小学生如果能彻底掌握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其运算能力、运算思维均能得到显著提高。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巧算的题目,让学生观察题干信息,尝试通过口算的方式,将结果计算出来。例如12×11,可以写成12×10+12×1=120+12=132。24×25可以写成24×100÷4=2400÷4=600。15×9可以写成15×(10-1)=150-15=135。

五、设计综合习题,培养逻辑思维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特点。小学生通过学习计算知识,能够了解到更加多样化的数学算理,知道数学习题中所蕴含的逻辑规律。对此,教师为了高效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数学解题的水平,提高他们习题计算的质量,可以创设综合类数学问题,在答题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叙述解题的思路和计算的顺序,使其在自主分析、思路梳理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更好地提升他们计算数学习题的效率。

以《四则运算》一课为例,教师为了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数学计算的水平,可以根据加、减、乘、除运算知识设计综合类计算习题。在习题解答过程中,小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算式的正确计算顺序,理清算式的解答思路,进而在计算表述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先设计几道不包含括号的四则运算综合习题,如13+5×9=;53-20×2=;32+1÷3=;72-50+4×5÷2=等。针对上述算式,小学生需要说出正确的计算顺序。例如,当四则混合运算算式中没有括号时,需要先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其中的乘法或除法部分,算出乘除得数后,再一次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其中加法或减法部分。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几道包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习题,如96÷(12+4)×2=;96÷[(12+4)×2]=等。针对第一个算式,小学生所说的计算思路应当是先计算小括号中的加法部分,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除法和乘法部分;针对第二个算式,其计算顺序应当是先计算中括号中的小括号部分,得出数值后再计算中括号中的乘法部分,最后再计算括号外的除法部分。通过叙述数学算式的计算思路和解答顺序,不仅可以让他们快速理清运算思路,提高算式解答的效率,还能更好地提升其逻辑思维运用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若想在计算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他们思维运用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就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思维启发和思维锻炼。教师要通过创设多样化计算活动、设计多元化计算习题的方式,启发小学生的多维思维,让他们能够对数学习题进行高效、灵活的解答,以真正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改善其数学计算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小存.浅析学生思维品质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3(11):59-61.

[2]熊淑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新尝试[J].读写算,2023(1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