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无污染、安全、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经过20年的发展,绿色食品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的品牌,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保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一个有效载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切实保护绿色食品品牌的信誉和形象,有效监控绿色食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为建立坚持标准、规范认证、强化监管的质量保证制度提供有力支撑,构建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迫在眉睫。
1.建立质量控制规范的重要性
绿色食品是现阶段影响力最大的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标志,其标准定位在有选择地使用安全、高效的现代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并使之与传统农艺相结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在保障数量稳定的基础上,追求产品质量的提升。我国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特别是种植业企业,多由传统农业发展而来。传统农业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经营规模不大,由家庭成员完成主要劳动,往往没有明确的质量控制规范,按照习惯进行生产,或由当家人分派任务。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由家庭主要成员完成所有的劳动巳经存在困难,需要雇佣外来劳动力进行生产。这时如果仍按照传统的思维习惯随意管理和生产,往往容易发生质量安全事故。从农产品质量抽检不合格案例看,多数规模经营主体产品质量出问题的根源,在于质量控制规范未建立,或未真正执行到位。例如:有的规模经营主体的农药施用人员与采摘人员不同,相互之间工作的衔接没有相关制度约束,施药人员施用农药后未及时记录或告知其他人员,导致采摘人员在刚用完药的地块采摘,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绿色食品生产投入要求高于普通农产品,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期望值也更高,绿色食品需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必须要建立质量控制规范,并在日常生产管理中执行到位,以减少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
2.绿色食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因素
2.1政府监管体制遗留问题
以往食品质量安全分段管理的统筹不足带来的遗留问题,导致了许多潜在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家底不清。我国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以及生物毒素等污染状况缺乏系统监测资料,一些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的污染物,如:多氯联苯、二嗯英、氯丙醇和某些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尚不清楚。
2.2市场机制缺陷
由于国内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导致市场失灵。诚信缺失的企业在出事后仍得不到市场的有效调控,仍然可以继续生存。政府监管的缺失使得市场失灵后,政府没有及时承担起相关监管责任,导致一些企业无序竞争,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出现了大量的风险隐患。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在国内乳品行业巨头企业身上,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市场机制缺陷导致了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出现,带有行业性、周期性、季节性等特点。同时,给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2.3企业违规行为
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监管不到位,所以企业违规成本低、风险小。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缺乏诚信,违规行为普遍,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也因此大增。例如:在水稻生产过程中,由于气候原因出现严重的稻飞虱,一些企业就会违规使用高毒农药甲胺磷;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延长保质期违规使用苯甲酸钠;为了顺利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认证时签订假原料采购合同;对基地管理制度不完善,随意扩大原料来源等。企业的违规行为,增加了绿色食品认证、监管成本,也增加了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
2.4标准体系和认证程序的局限性
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产生原因一般都属于法律调控而不是标准调控范围。在生产中使用食品中禁用的添加物,无论国家标准还是绿色食品标准,几乎都无法覆盖相关风险因子。绿色食品认证又是按照标准认证,这种标准体系和认证方式的局限性,造成只靠完善标准体系和认证程序无法完全承担控制风险的任务。
3.绿色食品质量控制对策
质量安全预警体系是一个崭新的学科,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预警体系,必须要以国内外相关风险分析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质检单位、行业专家和企业的优势及基础作用,防范风险的重点要针对绿色食品及相关国家标准中未涉及的风险,即非受控风险,变非受控风险为受控风险是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的核心内容。
3.1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信息收集绿色
以专业监测中心为主体建立绿色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收集网络。覆盖了蔬菜、水果、肉、乳品、稻米、茶叶等所有主要绿色食品产品类别,尤其是质量安全高风险行业产品。这些专业质检中心对相关生产行业有较深的了解,很多都承担了相应行业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承担了大量的行业普查或产品质量抽查任务,熟悉相关行业生产,了解风险隐患所在。同时,为防范行业性风险,选择技术、设备先进的专业检测机构,要对一些绿色食品大宗、高风险产品,进行主要成分全组分分析。这类似于建立“指纹图谱”的方法,全面监控质量安全高风险行业产品。
3.2.以企业和行业专家为补充完善绿色食品质量
行业专家、绿色食品企业 人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熟悉原料采购、生产、储运、流通等领域,熟悉绿色食品标准,了解行业性“潜规则”,收集行业性风险信息具有针对性和可靠性。因此,选择对质量安全预警工作有积极性的、在绿色食品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的企业技术人员,在基层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或生产基地联系点、掌握行业生产现状的行业专家,以及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较多的基层工作人员做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信息员,通过日常工作中收集相关质量安全信息,将对以专业监测中心为主体建立绿色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收集网络具有完善补充作用。
3.3质量安全信息分级界定及处置
根据质量安全信息涉及范围及危害物毒理资料等数据,将质量安全信息分为红、橙、黄3级。红色风险指发生在整个行业内的危害,并可能造成全国性或国际性影响的、大范围和长时期存在的严重质量安全风险。橙色风险指发生在行业局部或可能造成区域范围内、有一定规模和持续性的危害风险。黄色风险指发生在行业内个别企业或可能造成省域内、小规模和短期性的危害风险。
结语: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是绿色食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然而,我们也发现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的顺利运行,不仅取决于预警体系的内部构架建设,而且取决于对预警体系外部环境的培育。
参考文献:
[1]王文碧.绿色食品质量控制规范的建立[J].食品周刊,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