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创设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策略研究

张政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禹谟镇初级中学,551804

摘要: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通过积极创造多种以生活为导向的教学情境,并试图将物理知识融入以生活为导向的情境,可以减少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难度并激发其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教会学生学习、生活和研究物理的核心要点。尽管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些不足,但笔者仍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生活实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DOI:10.12721/ccn.2021.15700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生活化的情境,不仅是大胆的尝试也是教学发展的趋势。本文从不同方面讨论了以生活为导向的物理教学情境方法,试图利用栩栩如生的故事来吸引学生,运用巧妙设计的实验来巩固学习,将物理知识融入以生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物理习兴趣并实现学科教学目标。

一、树立学生探究实验的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把原有课堂实验讲解转变为科学探究方向,借助探究模式的实验讲解与演示,促使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电学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多次训练之后巩固物质知识结构。电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还应该保障学生具备良好的物理知识能力,教师要借助探究式教学树立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能力。例如,“电流与电阻关系”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在探究期间结合知识假设现有的实验结论,预测好探究方向与实验结果,接下来确定探究目标,挑选科学的实验器材,设置完整的实验流程。在具体的实验中,学生借助滑动变阻器调控电阻两端电压,构建控制变量的初步思想,在实验期间学生针对实验现象以及信息、数据加以记录,检验自身的假设正确性,电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运用简便的电学实验器材,加深学生对器材的名称认识,还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

为了消除学生对困难知识的恐惧,通过栩栩如生的实验来展示物理的有趣方面,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好方法。著名的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亲身经历的乐趣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并使知识成为幸福的源泉。”教师应当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精心创建说明性导语,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然后帮助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产生兴趣。例如,教学“摩擦力”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的概念和含义,教师可以问学生:“每两张纸堆叠在起,在互相摩擦后会分开吗?”接下来,学生开始将纸堆在一起,发现摩擦后很难分开。即使是两叠不同尺寸的纸也看起来像是粘在一起并可以放在一起。在学生感到惊讶后,教师深入介绍了摩擦的特点,使学生对摩擦的理解更加准确,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设备进行实验和演示,有效地弥补了物理书编排不合理,课堂实验不足的弊端并节省实验费用,并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物理知识对生活的巨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将学生的积极性内在化,并将相关知识连成一个链,以真正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三、将习题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习题练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所谓所学知识的运用,除了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并参与生活生产外,习题也是一种测试已学知识并验证学习成果的方法。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因素纳入练习中,以便学生更容易接受练习,然后消除对物理练习题的心理恐惧,以确保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内部能量”中有:“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普通,舒适且环保的家用电器,是人们生活中的好伙伴。公共太阳能热水器的容量为150升。夏季自来水温度为25℃,经过十小时后水温可升至75℃。此时热水器中吸收的热量是多少?”虽然这个问题是热量的简单计算,但太阳能热水器热能的计算,使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在阅读问题时更加流利、认真,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对练习题的抵触心理。

四、物理实验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大多数实验都是有形而直观的。物理教师可以适当地在教学中增加经验联系,以整合物理知识和物理教学经验,向学生展示物理的重要和有趣的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从而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些日常生活中容易获得的物品可以用作实验支持,如矿泉水瓶、纸箱、小灯泡等。这不仅增加了实验的生活元素而且使学生更容易自行完成实验,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浮力”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浮力条件与体内排空的液体量有关,可以使用普通的矿泉水瓶进行实验。实验者首先将三个不同大小的瓶子放在浴缸中,然后三个瓶子漂浮起来。这时教师问:“如果把沙子放在瓶子里,瓶子能漂浮在水上吗?”有些学生说是,有些说不是,这时教师又将等量的沙子倒入三瓶矿泉水中,然后放进水盆,此时最小的瓶子沉没、中型的瓶子沉没了一点,最大的瓶子仍然稳定地漂浮在水上,教师也可以按照实验并在个瓶子中再次添加相同量的沙子,这时最小的瓶子,中型瓶子和最大的瓶子也会下沉然后,教师将向学生作解释,说明浮力体积F等于物体G的重力对液体的位移,液体C的重力等于液体质量m与重力加速度g的乘积。液体保持不变时体积成为影响浮力的唯一可变因素,因此排空的液体越大,浮力越大,相同重量的沙子就会漂浮在不同的瓶子中沉。这让学生突然意识到,用普通的沙子矿泉水瓶和水池制成可以观察到看似复杂,直观和动态的公式通过实验,从而有效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物理知识。

五、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生活为导向,使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例如,在教学“电路”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教给学生物理连接的原理和术语,以便学生可以形成初步的记忆。然后,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导电?”学生举手回答,最常见的矿物质是,它们是导电的,而塑料、橡胶和其他元素则不导电,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另一个问题:“水导电吗?”学生立即回答是,因为在日常生活或电视节目中,人们经常听到并看到水中的电击。教师可以使用这个答案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真正的纯浄水实际上并不导电,但是很难看到这种完美的纯净水,因此,大家相信水是导电的。人们生活中的水充满了各种杂质和丰富的离子,因此,它具有基本的导电性。在雨天外出时,学生不应意外进入泥泞的水中,以免发生意外的电击事故。”教师幽默详实语言不仅创造了逼真的教学情境,并且加强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同时还提醒了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注意安全。教师使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元素来创造一种最接近学生生活,最容易使学生理解的情况,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认同感。

结论:学生可能会忘记物理研究的事实和结论,但是物理研究中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向肯定会长期支持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并且这些内容不会“还给”物理教师。因此,物理教师应当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积极树立的态度,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知识,使其掌握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以及思维习惯,以及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字星.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个案转化研究[D].洛阳:洛阳师范学院,2020.

[2]陈添祥.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探讨[J]. 求知导刊,2020,(3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