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沙地樟子松营养杯造林技术要点分析

祝贺

黑河市自然保护地服务中心

摘要: 樟子松是北方地区造林工程中比较常用的树种,其具有生长速度快、抵抗能力强、耐寒、抗旱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在进行沙地造林时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樟子松的成活率比较低,采用营养杯造林技术则可以明显改善以上问题,提高沙地造林效果。在进行沙地樟子松造林时要掌握营养杯造林技术的相关要点,确定每个造林环节的具体内容以及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科学管理和规范操作让樟子松营养杯造林技术得到充分落实。
关键词: 沙地樟子松;营养杯;造林技术要点
DOI:10.12721/ccn.2021.15709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樟子松营养杯造林技术在北方沙地区造林工作中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可以有效应对干旱贫瘠的自然环境,改善了以往造林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裸根苗造林技术水平,这对北方沙地造林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樟子松营养杯造林技术要点

1.1 营养杯的选择

营养杯是培育容器苗木的主要设备,杯的种类和规格不仅仅会影响到樟子松苗木的生长,而且也与造林成本直接相关,因此尽量选择经济实用、制作和使用方便、具有良好保水保温性能、不易破碎以及有利于樟子松苗生长的塑料营养杯,通常采用的营养杯规格为:上口直径15cm,下口直径12cm,高13cm,杯子的容积较大,能够满足造林苗木对直径、重量以及苗高的要求。

1.2 制作苗床和选择苗木

选择有良好通风条件,光照条件,排水条件并靠近水源的地块作为苗床。在制作苗床时,要满足如下条件:床宽1m,深15cm,长度根据所需苗木的数量而定,苗床底部要平整,在浇水时无积水,苗床之间要留宽50cm以上的过道。苗床制作好之后,选两年生的樟子松苗木作为待装苗木,在起苗之前要浇透水,随起随装。樟子松苗木要求:苗高在15cm之上、地径0.3cm左右、侧根大于10条,根系完整并剔除断头和多头苗。

1.3营养土的材料以及配比

营养土是经过人工选择以及配制而的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透气、透水性能,没有病虫菌和杂草种子并含盐量低、阳离子置换能力强、价格低廉的致密均匀的培养土,为樟子松苗木的生长和发育提供各种营养和水分,是营养杯育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北方地区在选择和配制营养土时一般使用山坡土为基质,然后掺加进松针腐殖土、黄沙土等一些材料,来满足营养土的持水性、通气性、保肥性和阳离子交换能力,同时也可添加部分有机或无机肥料。在樟子松营养土的配制方法上,通过多次实验,一致认为,通用并经济的营养土是山坡土混合松针腐殖土和黄沙土。

1.4樟子松苗木的装杯

装杯选择在春季进行,并保证随起随装。在装杯过程中将苗木置于营养杯的中央,原地基处要平于营养杯的上口,尽量做到不窝根,放好苗后向营养杯中装营养土,具体按照如下流程操作:一铺,就是把营养杯平放,装1/3的营养土,使苗木根系舒展;二盖,就是再装1/3的营养土覆盖苗木木;三提苗,就是把营养杯立起并稍稍向上提苗,使苗木根系舒展防止窝根,并将苗木扶正到营养杯的中央位置;四满,就是把营养杯装满;五墩,用双手抱营养杯将营养土墩实。

1.5苗木入床培育

将装好樟子松苗木的营养杯挤紧放在事先挖好的池内,将杯与杯之间的空隙用土填实后一次性灌透水,通过水的压力使樟子松苗木的根系与营养杯里的土充分密接,如果灌水后杯与杯之间、杯与苗木之间出现空隙要及时填土。在保证苗木根系与营养杯里的土充分密接的前提下,观察营养杯内的土壤墒情,根据需要在傍晚或早晨浇水,需要注意的是营养杯内既不能积水也不能过干。平时要做好管护工作,防止人畜危害并及时清除杂草。在入冬前要对苗床进行覆土防寒,覆土的厚度要根据苗高而定,一般以苗梢被全部覆盖为准。第二年开春,土壤解冻后即可清除防寒土,并浇透水。

2.樟子松容器苗造林

2.1造林地的选择

    根据樟子松的生长特性和对环境的要求选择合适区域作为造林地,由于樟子松的适应性和抗风沙能力比较强,而且具有较高的耐寒抗旱性能,所以在多种造林环境中都可以良好生长,对具体造林区域土壤环境的要求不高。如果选择的是两年生的樟子松苗木,其生长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强,所以不需要进行专门的防寒操作,如果造林地区环境较为潮湿且土壤黏度比较大,若苗木是当前生的幼苗则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防护,以免低温环境对其生长质量产生影响。营养杯造林时通常会选择通透性比较好且较为干燥的沙土区作为造林地。

2.2 造林整地

    为了给樟子松幼苗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还会对造林地区进行针对性的整地处理,改善造林区域土壤环境和立地条件,要将杂草杂物及时清理干净,保证地表的透光性良好,提高造林地区土壤性能,有利于樟子松的健康生长,提高成活率。首先,要做好造林地的全面清理工作,根据造林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整合规划。其次,做好地穴开挖工作,要结合造林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挖穴方式。经多年的造林经验,一锄穴具有方便易挖、成活率高、表土破坏小等优点,在樟子松的造林中也适宜采用,在整地过程还要注意穴与穴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m,行距不小于3m,最好呈“品”字型排列,这样有利于幼林后期的生长。

    2.3 容器苗栽植

在实际进行容器苗栽植之前要保证苗木营养杯中的水分含量充足,运输过程中要注重对根部土坨的保护以防出现散开的情况,具体栽种之间慢慢褪去营养杯,尽可能的保证土坨的完整性,确定栽种的具体位置,一般会将其栽种到地穴的中心位置然后进行填土覆盖,保证苗木的稳固性,地穴填土超过一半后需要将其踏实,等地穴内土体全部填满后在进行踏实处理。通常会根据具体的种植区域环境来确定埋土的具体位置,如果在风力比较大的山坡地区则可以适当增加埋土的高度,要求超过原有地表高度,以防在大风作用下出现根部裸露的情况。

结语:营养杯造林技术在沙地樟子松造林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比较高,不需要投入较多成本,而且可以保证树苗的成活率,是需要加强重视和研究的一项技术。要正确认识到这种在造林技术在沙地造林应用的重要性,了解相关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实现相关技术内容的充分落实,充分发挥营养杯造林技术的优势作用,提高沙地樟子松的造林技术水平,以此促进林业造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海峰.浅析榆林沙地樟子松容器育苗造林技术及实施效果[J].南方农业,2019,13(08):42.

[2]李宝民.樟子松营养杯育苗及造林技术要点[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0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