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谈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赵丽

陕西省勉县武侯中学,724200

摘要: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互融合,以生活化的内容、生活化的方式、生活化的作业调动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从而能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07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学知识对社会的贡献日益显现,各国对生物学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培养生物人才的重要时期,高中生物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受到了国家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为生物学科制订了相关核心素养,以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生物人才。

一、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实施生活化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认知经验,提升高中生物的整体教学效果。无论教学趋势如何变迁,任何学科的教学工作都不能凌驾于生活教育思想之上,生物课程更是如此。高中生的生物素养已经迈入了高速发展和完善时期,相关的知识经验趋向完备,教师利用这一契机加强渗透生活元素,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认知经验,也能引导学生依托生活经验梳理生物概念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提升高中生物整体的教学效果。

第二,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理性思维,使学生的生活意识和科学探究意识迈入更高的层次。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职能除了向学生传授基础性的生物知识技能以外,更强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理性精神,而生活正是这些内在能力品格的发展起点。教师有效执行生物生活化教学不但可以引导学生立足理性视角解读生命现象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理性思维,也能疏通生活和生物学科教学之间的沟通渠道,从而使学生的生活意识和科学探究意识迈入更高的层次,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讲起到非凡的积极影响。

二、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教学资源生活化,建立思维表象

高中生物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在头脑中难以形成表象不能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内涵。教师要建立学习内容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从家庭、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引入“源头活水”,让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能促进资源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融通,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一课内容时,教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呈现课前分组完成的遗传病的调查报告,这样的活动能促进学生探究经验的积累、合作意识的提升。学生打开材料袋,阅读卡片内容,将对应的单基因遗传病分类填写,并以海报的形式,介绍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方法。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促进形成感知

教师创设教学生活化的情境,能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技能的把握,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让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能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乐趣。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背景,让学生有思考遐想的空间,让他们能感受生活的气息,能产生亲近自然的乐趣。

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假如这是今天的最后一节课,你的身体有何感觉?你想吃饭了吗?吃饭后你为何又觉得有力气了呢?为什么?如果你在校运动会上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时,你认为能尽快为你补充能量的物质是什么?教师以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很多,但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一些熟悉的糖的名字?并指出除了以上熟悉的甜的糖之外,还有淀粉、纤维素等很多糖是不甜的。教者提出问题:你知道糖类为何又被称为“碳水化合物”,糖类又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糖类可以分为几类呢?每一种类型又有哪些具体的糖?它们又有什么功能?学生虽然学过相关内容,但了解较为浅显,教者构建生活化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能促进他们对糖类知识体系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调动求知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运用多种生活化的方式处理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注意力聚集于课堂,引发他们探索生物知识的动机。教师可以用生活热点事件,如亲子鉴定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供体细胞克隆猪、大头娃娃事件、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等,能通过这些社会热点引领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形成热爱生活、健康成长的意识。

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课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在预学教材内容后,提出问题:糖类都甜吗?甜的物质都是糖吗?什么糖最甜?日常生活中你都接触到了哪些糖?什么食品中果糖含量最高?有了生活背景的依托,抽象的知识融入了生活的气息,变得触手可及,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见识,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有诸多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很多学生存在饮食不合理的现象,早上时间紧而来不及吃早餐、午餐用零食来解决、经常用泡面来应付;部分学生逃避体育锻炼,常找借口呆在教室,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部分学生效仿影视中“吞云吐雾”耍酷的感觉,为满足好奇心而吸烟,结果染上烟瘾不能自拔。教师要借助生活的真实事例,引领学生探讨生活,让他们认识到不良的生活习惯所造成的后果,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远比空洞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情感的熏陶、生活的体验,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借助生活化的情境,引领学生去感受、体验,形成有深度的理解。讲述是较为传统,也最为实用的方法,其看似简单,实质彰显教师的演说功底。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能以情感染人,流露出自己对社会现象的喜厌之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能让他们在倾听中身受感染。教师要结合生物学科特点,以生活化的语言讲解,能超越层面,让学生接受人格魅力的影响。对于生物的形态、结构等抽象、枯燥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用扮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能化抽象为具体、枯燥为生动。生活化的扮演活动能“活化”学习内容,调动学生探求生物知识的兴趣。

如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一课内容时,对于组成DNA的核苷酸的种类、RNA的核苷酸的种类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由A、C、G、U四种碱基组成的核苷酸的种类等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能促进他们对DNA、RNA结构的认识。学生亲历扮演过程,获得感官的刺激,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促进学生的记忆理解。

(五)课后作业生活化,培养实践能力

教师要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于生活实践之中,能促进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让他们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价值。教师要布置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调查作业,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如在学习“细胞呼吸”内容后,教者让学生结合所学的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为种植大棚蔬菜的菜农的增产增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又如在学习“细胞的癌变”内容后,教者让学生深入医院、病房和卫生部门采访,就肿瘤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当地肿瘤的发病率,并对防治措施提出合理的建议。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能促进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结语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始终以高考成绩为目标,导致部分教学脱离实际,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生物人才。因此,在新时期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深刻认识自己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生物课堂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玉红.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及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5(24):8-10.

[2]甘丽娜.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教师,2017(S1):101.

[3]时德红.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24):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