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季新华

石首市东升镇初级中学,434406

摘要: 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开展了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学校和教师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重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完善、创新教学方案,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鉴于此,本文对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2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低效问题分析

1、部分教师的思维观念仍存在局限性

在当前时代环境背景下,多数教师都已经摆脱了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一些知识内容。但是目前仍有部分教师的思维观念存在局限性,虽然教师采用了新的教育方法,但是仍然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也就导致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会偏向于讲解理论知识,未能充分体现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学生未能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幼儿还是老年人无时无刻不在了解、学习新的知识。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但是部分教师只是将眼光放在当前,这就使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其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则不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不符合当今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对公民提出的要求。

3、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众所周知,“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该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述知识为主,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想法一步一步地完成各个任务,利用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教师按照计划进行授课,但是学生在这个环境下进行学习很难得到提升。这种授课形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教师不仅不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由此可见,现在仍存在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的现象,如果教师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那么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难以提升。

二、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1、明确学习目标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首教师需要明确物理课堂标准的知识体系以及教学任务,教师不能将课本教材中的知识原封不动地讲出来,需要灵活教学,借助初中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因材施教,对每一个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阶段将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效联系,让学生深入了解物理学在当今社会中的突出地位,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性。

例如,在《物态变化》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化与液化的知识点,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最终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德育目标,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内容,得到全面发展。首先,教师可以明确《汽化和液化》的课程标准,得出让学生了解汽化、液化,了解蒸发与沸腾异同点的课程标准。其次,确定合理的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汽化与液化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知道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沸腾的具体特征。再次,确定合理的能力目标,教师可以将“会运用汽化和液化的内容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作为能力目标。最后,需要确定有效的德育目标,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成果确定目标,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予以表扬,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

2、实验手段辅助

在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内容中,随年级不断增长难度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而且涉及的知识点也会逐渐从偏向于具象化的知识点转移到抽象化的知识点,但是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逻辑能力并不一定能够跟上这一变革发展的进度,一旦落后就很难再跟上,因此必须要配备一些实体、具象的客观形象或者现象作为辅助性的手段,帮助学生度过这个思维水平发展周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之上,也能够较好地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老师在教学《压强:液体的压强》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进行压强实验的方式来发散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学生准备足够的沙子和水、一个大水槽和试管,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的方式来证明液体压强在液体的密度不变的情况下会和液体深度保持正比,学生结成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有的小组没能成功,有的小组则成功证明了,实验过程为“使用平底的试管装沙子,浸入水槽并逐渐加入新的沙子,沙子越多试管下沉深度就越深,这个深度和沙子重量保持一致”,随后老师阐述道理,即“试管的底部承受的液体压力和沙子重量保持正比,且试管底部面积始终不变,因此可以证明试管底部承载的液体压强是和沙子重量保持正比的,也就是试管沉入深度(水的深度)成正比”。

实验设计之后,一些学生逻辑思维比较强,可以说出老师所说的原理,即便在语言上有所漏洞,但是基本的规律是比较清晰的;相对的,另一些学生在逻辑思维上比较弱,即便在观看其他小组的试验结果之后也很难将书本上的知识点融入实验现象中。对此,老师可以组织前者学生为后者学生演示实验,在同龄人的实验演示和帮助下,每个学生都能够较好地形成发散思维。

3、培养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理论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受物理在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以“阿基米德原理”为例,教师可以先讲述阿基米德是如何在洗澡时发现地球上存在浮力,让学生结合故事的内容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浮力有关,此时学生可能会想到:人在水里游泳、船漂浮在水面上等场景,这些都可以证明浮力的存在。教师还可以询问学生一个问题:如果将一个物体放入水中,该物体沉入水中,那么这个物体是否收到浮力的影响?此时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再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加以分析。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符合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老师需要立足学生实际,坚持生本理念,从多元化角度入手完善课堂教学,并随时予以动态化监控和实时性完善,保持和学生的和谐关系,以及能够令其良好掌握并深入巩固物理学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贺. 探究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J]. 情感读本,2019(35):113.

[2] 潘益虎. 初中物理课堂质量的探究[J]. 情感读本,2019(3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