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将古诗词歌曲融入高中音乐课堂的创新实践研究

南慧菊

锡林郭勒盟第二中学,026000

摘要: 音乐是一种富有感染力、善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在高中阶段结合古诗词歌曲开展音乐课堂教学,能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的同时,激发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充分挖掘高中音乐教材中的人文要素,使学生在古诗词歌曲的熏陶下,提升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将古诗词歌曲巧妙融入教学,在音乐实践中进一步推动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与发扬者。
关键词: 古诗词歌曲;高中音乐;创新实践
DOI:10.12721/ccn.2023.15705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优势越来越突出。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融入古诗词歌曲,对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以及营造校园书香氛围有重要的意义。

一、古诗词与音乐的共同特点

(一) 音乐有节奏,诗词有格律

演奏音乐需要节奏,就像五线谱上的乐符一样,经由作曲家的排列组合才能表现出具有韵律感的声音。音乐是将声音按照节奏呈现出来,而古诗词的创作要求之一就是具有韵律,能押上韵脚,韵脚的作用是让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能有节奏地使用声音表演出来,这一特点与音乐创作方式十分相像。诗词有着平仄相对、字数对仗工整的特点,因此诗歌能满足节奏对歌词形式的要求。

(二) 诗词演唱在历史长河流传

古代人有着精彩丰富的文化生活,文人雅士在休闲之余以吟诗作赋为乐,诗词有时会结合音乐而流传。如“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是诗词与音乐结合的最好体现。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搜索相关的音乐历史资料为学生拓展学习课程内容,也可以参考以往的音乐实例,使课堂教学更具连贯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二、高中音乐教学与诗词融合的策略

(一) 乐器演奏展现诗词之美

乐器是音乐的载体,只有通过乐器演奏才能表现出音乐的效果,脱离乐器,只有音符不能称作为音乐。诗词是利用文字来表达情感,而音乐是利用音符来抒发情感,乐器也能起到升华的作用,没有乐器的参与,诗词音乐都是无声的静态,而乐器能赋予音乐诗词声音之美,或丝竹管弦悦耳,或激昂悠扬沉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乐器能表现出诗词的场景与情感。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钢琴协奏的《黄河颂》,感悟诗词中气势磅礴的雄壮之美。《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诗人席慕容的诗歌,在谱曲中使用了马头琴这种乐器,为人们展现出了草原的辽阔与天空的高远。

(二)挖掘吟唱艺术,体会古诗词音乐情感

古诗词吟唱是一种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深度挖掘古诗词与音乐之间的关联,将其转换成学生易接受的内容,可以使其在雅致的歌曲旋律与轻快的歌曲氛围中,以吟唱诗歌的方式直接感受歌曲的情感内涵,进而使学生把握学习主动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也是美育工作的根本遵循。以《春江花月夜》这一歌曲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与月夜相关的诗词进行课堂导入:“我们在遥望明月之时心中总会联想到一些优美的诗句,如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绝美动人的古诗词歌曲——《春江花月夜》。”通过联系相关诗句进行课前导入,能为课堂教学增添文学色彩,为学生的吟唱营造良好氛围。

接下来,教师着重针对《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渔歌唱晚”“欸乃归舟”以及“尾声”五个段落展开教学工作,从作品的意境与音乐表现内容出发,剖析作品的旋律、节奏与力度等音乐要素,结合原诗带领学生对全曲进行吟唱,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音乐素养。在学生吟唱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段落的特点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在“江楼钟鼓”段落,教师应指引学生沉稳舒缓地吟唱,勾勒出日落前江面碧波粼粼、恬静醉人的画面;在“花影层叠”段落,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江面有什么变化,学生经过思考,吟唱节奏先经过六小节徐缓的曲调,随即由慢到快,急促而猛烈,刻画出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吟唱的方式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能让学生深刻领略到宁静幽远的古典美。

(三)开展音乐鉴赏活动,感受古诗词音乐魅力

在当前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开展音乐鉴赏活动,积极融入古诗词歌曲,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长江之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古诗词歌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根据所学的音乐知识对其进行鉴赏,结合诗词内容与乐曲演绎方式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基于此,教师进一步拓展教学主题,开展古诗词歌曲表演比赛,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一首古诗词歌曲的吟唱演绎,其他学生作为音乐评论家进行聆听鉴赏,可自由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另外,教师可以适当设置奖励,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发放歌唱之星奖章,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音乐鉴赏活动中的积极讨论,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下拓展自身的审美视野,提升审美能力,促进音乐素养的发展。

(四)对比多首国风歌曲,寻找诗歌最真意境

每一首由古诗词演化而成的国风歌曲都是词曲作者对古诗词意境内化感知后而生成的个性化感受的创造性表达。由于“中国风”流行音乐,选用的多是古诗词、古旋律等元素,它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文化的精粹优美,从正面促进了学生对中国古文学,古文化的再现与学习,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在文学诗辞乃至书法等方面的鉴赏功底。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古色古香的歌词,不仅入选爱国歌曲,甚至成为考题。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风”流行音乐对文化传播所体现出的正能量。国风歌曲对诗歌意境还原的精准与否,受到词曲作者鉴赏和表达能力与习惯的影响。因此,在指导学生还原古诗词意境时,国风歌曲可作为参考,但不可以作为标准,在以国风歌曲引导学生还原古诗词意境时,教师也可同时展示不同国风音乐人的作品,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对比探究,博采众长,还原最真实的诗歌意境。如,在引导学生感受《归园田居》的意境时,教师就可提供羽泉、茶师、庞岩等多位国风音乐人根据自己对《归园田居》诗意境的感受而创作的歌曲,通过让学生对比三首歌曲的倾听感受,选出自己心中的“归园田居”来达到走进诗歌“真境”的目的。

结论:总之,在美育视角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古诗词歌曲的渗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要结合音乐课堂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延伸性教学活动,发挥古诗词的效用,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进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慧敏. 关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深思[J]. 天津教育,2020,(33):141-142.

[2]黄带娣. 在声音中领悟诗词之美——浅议高中音乐生古诗词的诵读策略[J]. 中学语文,2019,(15):30-31.

[3]李朝溧. 中国传统音乐曲调对古诗词吟诵腔调的影响[J]. 广西教育,2021,(33):49-51.

[4]石玉洁. 浅议古诗词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 大众文艺,2021,(15):155-156.

[5]吕兆瑞. 流行音乐中的“古风”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初探[J]. 家长,2021,(20):133-134.

[6]滕先科. 浅谈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融合[J]. 中学语文,2021,(1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