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和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估

李砚彬

河北省衡水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北省衡水市,053200

摘要: 目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和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数量为16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研讨不同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入组患者无既往眼部病史,无遗传病史,经影像学检查为阴性。发病前患者30cm距离用眼(9.13±1.59)h,近斜视度(46.56±14.11)△、远斜视度(50.38±13.26)△;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一般,实施手术治疗后,患者左眼平均屈光度(-3.68±2.59)D(+0.13 D~-8.63 D),右眼平均屈光度(-3.70±2.35)D(+0.38D~-8.13D)。结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以复视为主,患者多为近视眼,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16例患者均实施手术全矫正方案。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多为青少年和20多岁的年轻人,可能与近距离用眼时长过长有关。不同屈光状态患者均有出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可能。内直肌止端前移解剖异常。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裸眼和戴镜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斜视度数占比高于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斜视度数。采用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均有良好的手术效果。
关键词: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临床特点;非手术治疗;疗效
DOI:10.12721/ccn.2023.15711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属于左眼、右眼均存在斜视疾病,起病急发病率较低,多发生于大龄儿童及成年人中。患者同侧复视,无调节因素,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资料认为,该疾病儿童群体发病率为0.30%,病因尚不明确,但其发病率逐年递增[1]。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是一种急骤发生的特殊类型内斜视,伴随复视。近年来,患病人数具有明显增高趋势。伴随着年龄和屈光状态的不同,儿童和成年人患病特征和自然病程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分型、屈光状态、眼位、双眼视功能方面各具特点。本文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数量为16例,患者均选择6月的非手术治疗后实施手术治疗,本文对其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实验时间段为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研究对象为16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2例,年龄最低为10岁,最高为34岁,平均(22.18±5.56)岁;发病时间最短为6月,最长为72月,平均年龄为(20.15±5.46)月。

1.2方法

1.2.1术前检查

询问患者既往病史、用药习惯(向家属求证),选择睫状肌麻醉方案,12岁以下患者使用点眼麻醉方案,持续3天,每天3次;若患者≥12岁,验光前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4次,4次滴眼间隔时间为10min。

球镜度数+1/2柱镜度数(等效球镜)为屈光度,检查患者三级视功能,检查患者立体视。检查设备分别为眼位上斜视度检查同视机、Titmus立体视图机,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定近斜视度、远斜视度。检查结束后患者均实施为期6月的保守治疗,若效果不佳再使用手术治疗。

1.2.2手术方法

结合患者斜视度均值选择合适手术,主要手术方案包括:双眼内直肌后徙术(适用于+30△~+45△)、单眼内直肌后徙+外直肌折叠缩短(+50△~+60△)、双眼内直肌后徙+单眼外直肌折叠缩短术(〉+60△)。术前就全麻表皮,术中注意眼内直肌附着点距角膜缘距离测量,结合患者的眼位、眼球运动情况及恢复度设计手术方案。

1.2.3术后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隐斜视度数≤±10.00D,患者自述无复视,第一眼位下患者无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锐度60°以内(包括60°)则为有效。

1.3统计学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指标数据表示方式是(x̄±s)、(n,%),对应的检验工具是t,所选择的统计学软件是SPSS25.0,只有当P<0.05时,能够认定本次研究存在统计学意义。(p代表概率,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t代表:适应于样本量较小的试验,当原假设为真时所得到的样本观察结果或更极端结果出现的概率;(x̄±s):均值±标准差;(n,%)表示:百分比。)

2 结果

16例患者无既往病史、遗传史及眼部治疗史,经影像学及神经内科检查未见异常。患者术前术后双眼同视觉功能对比,见表1。

表1  患者术前术后双眼同视觉功能对比

1.png

3讨论

1948年Burian等报道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一般为疾病发病,且病后患者可见明显的斜视,无特定发病人群,老人、儿童、成年均可见。当前为智能化时代,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发病率不断增强,临床表现为眼内斜视,且患者合并水平同侧复视,未见眼外肌麻痹[2]。本文16例患者双眼视觉均发育完善,患者均为我院就诊,沟通无异常。基于本文研究,笔者认为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与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发病有关。

一般认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本文结果表明,11例患者远斜视度数值比近斜视度大,6例远斜视度、近斜视度数值相等。入组患者中,5例患者为高度近视,且为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如果没有明确的脑病变,建议的非手术治疗方案包括:三棱镜、 A型肉毒素注射。针对低内斜度数患者,由于对复视的影响较小,则可以配戴三棱镜中和复视治疗。但是三棱镜的矫正范围较小,病人很难忍受。如果有较大的斜视,三棱柱是不能进行校正的,或者是不能使用的,可以通过手术来进行。本文中16例患者诊断后实施6月保守治疗,无效果后均实施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主要症状为复视,非手术治疗效果一般。

参考文献:

[1] 常枫,陈云辉,陈晓,等.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和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估[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9,21(2):147-152.

[2] 雷新平,李瑶,陈雪艺,等.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分析[J]. 海南医学,2022,33(24):3228-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