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临床护理的研究

刘五华

太原市精神病医院,山西太原,030045

摘要: 目的:探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临床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方式分组,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研究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团队认知疗法,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干预后SDSS、YMRS评分分别为(6.96±0.91)、(3.57±0.75)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SMIS量表中抗病耻感、歧视经历、疏远与社会回避评分各为(10.12±1.14)、(10.31±1.07)、(10.48±1.01)、(11.27±1.05)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双相情感障碍临床护理中应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护理研究
DOI:10.12721/ccn.2023.15711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是指一个人有过明确、肯定的抑郁发作,也有过明确的躁狂发作的一种情感障碍。其中抑郁发作是指持续一段时间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愉快感缺失。躁狂发作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明确的情绪高涨或者激惹度增高,所谓激惹度增高是很容易发火、发怒、生气,持续的情绪高涨或者易激惹持续至少一周[1]。本病对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均会带来不良影响。且临床药物治疗中由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故需要配合针对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疾病病情,尽早的帮助患者回归社会[2]。基于此,本研究就探讨了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护理中的价值,具体有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方式均分。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1~63(40.62±3.58)岁;病程1~10(4.84±1.15)年。研究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20~64(40.44±3.75)岁;病程1~11(4.75±1.2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患者病情观测、健康宣教、心理疏导以及药物指导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团队认知行为治疗,内容有下:(1)组建团队,由护士长牵头,纳入护理人员、精神科责任医师、心理干预师等,并集合一段时间内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成立认为行为团队,并由护理人员制定团队相关章程,加强团队内各成员的交流,建立起初步的信任关系。(2)组织患者参加各种专业、个性的团队活动,首先通过团队成员的自我介绍,再由护理人员对本次活动的目的、规划等进行详细讲解,并帮助患者设定复合自身的各预期目标。其次为患者集体开展健康讲座,讲解包括疾病知识、治疗与护理计划等在内的各种知识,提高患者与家属的认知,并指导教会患者家属做好各种的自控方法;同时增进患者与家属间的交流,及时的沟通内心真实想法以及对疾病的各种看法等,从而促使其提高疾病的危机感,并掌握对疾病发作的预防、监控方法。再者引导患者自身情绪的发泄,比如针对于情绪波动剧烈的事件进行复盘分析,并引导患者认识到其中的不恰当性,从而避免该类事件、情绪的滋生;同时详细为患者讲解心理社会压力等对疾病病情的影响,实时了解患者内心情绪的变化,并针对性的为患者制定出科学、个体的疏导方案,让患者能够自我调节内心情绪,减轻心理负担。最后对各团体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体会等进行分享、分析、讨论,鼓励患者讲述各自的实际经验,由医护工作人员引导并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护理效果,由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杨氏躁狂评定量表 (YMRS) 与精神疾病自我病耻感量表(SSMIS)进行评估,各量表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的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SDSS、YMRS评分比较

干预前, 两组SDSS、YMRS评分无差别(P>0.05);研究组干预后SDSS、YMRS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SDSS、YMRS评分比较  (x̄±s,分)

1.png

2.2两组SSMIS评分比较

研究组SSMIS量表中抗病耻感、歧视经历、疏远与社会回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SSMIS评分比较  (x̄±s,分)

2.png

3. 讨论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方面的一种疾病,该病症的发作往往容易导致人的身体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极端情绪,同时还容易导致人的情绪存在着易怒的现象。针对本病通常可以通过药物疗法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来稳定病情[3]。团体认知行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变其思维和行为模式,减轻他们的心理疾病症状。在此过程中患者与医护人员一起,通过讨论和互动来帮助患者学习应对和解决不同的问题[4]。将其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中,可以通过以患者为主体的团队,帮助患者找到类似病情的同伴,从而提高患者的归属感,减轻病耻感、自卑与抑郁等情绪[5];同时针对性的为患者开展认知、心理等护理干预,能够正确引导患者改变对外在事物的不同认知状态,以帮助其调整内心状态,保持良好的自我管理水平,从而缓解病情,帮助患者尽早的回归社会[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SDSS、YMRS、SSMIS评分分别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在双相情感障碍临床护理中应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林壮国,宋珈莹,许佩娜.认知行为疗法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6):142-144.

[2]张庆辉,艾立英,陈伟,袁媛,王璐,杨桂娟,杨海东.丙戊酸盐联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1,19(10):71-75.

[3]薛树龙.情境式交往训练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2021,41(2):88-89.

[4]肖岩,崔爱军.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19):3287-3289.

[5]薛树龙.情境式交往训练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2021,41(2):88-890.

[6]聂晶焱.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25):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