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在早期股骨头坏死中临床诊断中CT与MRI的效果比较

廖文业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528200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股骨头坏死中CT与MRI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研究期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入组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列为观察对象,入组后,依次进行CT、MRI技术诊断,对比不同诊断技术的诊断效能。结果:针对股骨头坏死患者,MRI诊断技术准确率高于CT诊断,(P<0.05)。结论:在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MRI技术具备更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优先应用。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CT;MRI;临床诊断
DOI:10.12721/ccn.2023.15711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作为骨科多发病,股骨头坏死受到临床的重点关注。该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且合并症较多,是诊疗的重点、难点问题[1]。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因素较为复杂,骨骼受创、不良用药史(不合理使用激素类药物等)、不良生活习惯(过量酗酒等)都可能引起股骨头坏死[2]。股骨头坏死发生后,将导致患者机体活动受限,无法正常伸展髋关节,且伴随剧烈的疼痛表现,因此对此类患者,需尽早诊断,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以控制病情,改善患者预后[3]。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进步,CT、MRI技术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发挥了较好的诊断效能。为进一步探讨CT、MRI技术的诊断价值,研究由此展开,设计对照试验,引入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列为观察对象,就两项诊断技术的实践作用展开探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期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入组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列为观察对象,入组后,依次进行CT、MRI技术诊断。该60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32-68岁,平均(48.29±8.16)岁;病程2-14个月,平均(7.56±1.42)个月;发病-入院时间1-6h,平均(2.54±1.16)h。

纳入标准:(1)各项临床记录资料完整、无缺失;(2)经手术病理确诊股骨头坏死[4];(3)符合CT、MRI诊断适应症;(4)经入组动员,知晓研究全过程,自愿参与,依从性良好;(5)知情同意,取得书面文件。

排除标准:(1)合并心脏、肝脏、肾脏功能障碍;(2)对研究涉及诊断技术中放射线、造影剂存在过敏/禁忌症;(3)因其他原因无法全程配合完成研究。

1.2方法

仪器选择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128层螺旋CT。

CT诊断:按照计划要求,进行对应参数的设置,包括电流、电压等(数据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按照说明书要求,以标准化流程操作,指导患者伸直双膝,缓慢进床,定位股骨头,完整扫描,收集扫描数据,输入数据系统出了,进行三维重建。

MRI诊断:选择髋关节体位,定位横断面,依次进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诊断,根据诊断要求设定序列参数,完成对应诊断。

1.3观察指标

诊断效能评定。对不同诊断技术的检出情况进行记录;参考病理结果,计算不同诊断方式的准确率。

1.4统计学分析

该项目利用计算机配合完成,设置软件自动(SPSS20.00)运行,规范统计学规则:在计数资料中,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在计量资料中,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s”-“t”,输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如输出“p<0.05”,提示对应数据存在分析差异。

2结果

2.1检出效能评定

针对股骨头坏死患者,MRI诊断技术准确率高于CT诊断,(P<0.05)。见下表1、表2、表3:

表1CT诊断情况(n)

1.png

表2MRI诊断情况(n)

2.png

表3诊断效能评定

3.png

3讨论

股骨头坏死多发生于髋关节,且多伴随着累及病灶[5]。患病后,将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给临床诊疗带来困难。该病的病理表现较多,且持续时间长、影响较大,患者往往会立即就医,以期得到对症干预,纠正病情影响。

由于股骨头坏死的特殊性,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参考更加全面、详实的病例资料,以使对症措施更加科学、有效。目前,在临床诊断中,可选用的应县骨血技术较多,包括MRI、CT等,两项技术均能够辅助诊断,获得一定效果。其中,CT技术的优势在于:更高的清晰度、影像表现更佳,且能够针对病灶的实质状况,展开多层次、连续性的探查;对于股骨头坏死病灶,其存在自身的特异性征象,包括骨小梁增粗等,该情况也能够被CT捕捉,进而完成针对病灶的特异性探查[6];在获得完整图像后,通过综合分析,临床医师能够进一步对病灶情况进行明确,了解其并发灶,结构变化特征等[7]

此外,对于股骨头坏死,MRI技术也具有自身的特质价值,例如,该技术本身安全性较高,能够避免产生辐射影响,适用范围更广,接受人群更多;此外,在临床实践中,该技术还能够配合其他技术,展开联用,补充缺失的信息,更好地对病灶实质情况进行明确,便于后续临床结合病灶程度、实质状况展开干预[8];相较于其他技术,MRI技术还具备早期性优势,该技术可借助反射信号,建立病灶的确切图像,不仅能够明确病灶信息,还能够根据反馈信号,完成针对病灶的分期评定,有助于临床建立针对治疗的具体路径。但是,MRI技术也存在自身的应用局限,例如其花费更高、对于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在部分基层机构,或是经济情况不佳的患者中,MRI技术难以有效普及。

综上,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尽早诊断、治疗是帮助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的关键,在临床诊断中,MRI、CT技术均具有一定效果,存在各自的优势,但从整体诊断效能来看,MRI技术准确率更高,更值得临床实践、应用,但其操作难度较大、价格较高,建议临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案。

参考文献 

[1]张迪. CT和MRI检查应用于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价值分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0,29(10):1902-1904.  

[2]吴婷,赵永强,周涛,等. 早期股骨头坏死CT、MRI表现及其预后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8(7):155-157.

[3]栗金波,崔潇,张红霞. CT和MRI对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的临床价值比较[J]. 现代医药卫生,2020,36(9):1366-1368.

[4]李亚英,张文媛,李青松,等. CT与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对比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8):159-160.  

[5]折胜利,何园,范成杰,等. MRI对成人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及影像学表现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3):156-158.

[6]谢小伟,程相俊,王小琳,等. CT与核磁共振技术在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对比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2):23-24,27.

[7]刘斌,王娟,马园. CT与MRI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比较观察[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3):151-153.

[8]闫雄伟,赵银东,刘娟. CT与MRI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J]. 贵州医药,2022,46(3):47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