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物理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探究

孙乐

乾县梁山关头九年制学校,713300

摘要: 物理是学生到了初中时期才开始正式学习的一门科目,理科性质较强,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在初中时期,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完善的过程之中,学习物理课程难免会有比较吃力的现象,尤其是女生,这是很正常的。初中是学生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时期,教师要在这个阶段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锻炼学生的各项技能。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知识的产出过程,对物理学科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除了要为学生演示,还应该让学生亲身操作。有鉴于此,本文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途径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 初中物理;操作能力;培养途径
DOI:10.12721/ccn.2021.15706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从本质视角分析实际生活、物理知识学习二者间关系密切,为此,教师在物理教学活动中需重视先进教学方式的引进,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案,发挥学生课堂学习主体作用,推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还可有助于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本文即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探讨。

一、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操作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能够有效强化初中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动机,进而能够大幅度提升初中生的认知积极性、探究主动性和交流自觉性,因而能够优化初中生的物理认知状态。其次,培养初中生的操作能力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教师不仅是初中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引领者,还是初中生进行能力提高和素养提升的指导者。因此,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操作能力就成为检验教师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的试金石。最后,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操作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生不仅是物理知识的认知主人,还是物理实验的参与者、操作者和主导者。因此,初中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既定内容。

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传递学习理念,激发学生的思考

在实际的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过程当中,由于物理内容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学生往往很难彻底地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还必须要能够通过对立面来证实物理理论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这就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对教师来讲,要向学生介绍这种学习理念,意识到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不要忽视它,认为其没有多大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教学后盾,学校也应该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教学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到传递学习理念,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要经常的向学生进行理论的洗礼,提高实验在学生心中的重要地位,让他们重视自己操作能力的发展,不仅仅依赖教师做出演示,而是要经过自己亲身操作得出结论,这样才更有意义。一旦让学生体会到了实验操作的乐趣,那么他们便更喜欢研究、探索,而不再只是看书、做题。那么学生最终会发现,原来物理学习这么有乐趣,从此在他们心中就会埋下一颗种子。这样一来,通过传递学习理念,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发挥物理学科的魅力所在。

(二)利用微课教学,抓准学习的重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领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教学课堂中,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使得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迈进了一大步。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东风”,实现课堂的改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校内的实验器材、设施有限,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可能无法拥有太多机会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对一些步骤的了解也不够清晰,所以,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利用好实验操作的时间,教师可以对学生实施微课教学,提前将实验步骤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抓准学习的重点。

例如,在教学《小孔成像实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来向学生传递实验操作的步骤。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任务是如何进行实验的,对实验步骤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掌握。紧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实验过程,趁热打铁,锻炼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观看一次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结果。这样一来,通过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抓准学习的重点,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与此同时,解决了校内基础设施存在的一些缺陷。

(三)学生亲身参与,体会实验的过程

众所周知,理论知识为实验提供基础,具体的实验教学能够升华学生们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由此可见,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他们共同为实验教学而服务,同时又得益于实验教学。为了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实验过程,教师就需要给与学生相应的机会,而不要让学生总是坐在讲台下,听教师的讲述。教师要让学生试着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走出去,去探寻物理世界的新天地。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体会实验操作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进行动手操作,学会电流的测量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有关电流、电荷、电路的相关知识,为他们的实验操作奠定了基础。关于电流表的使用,一定要让学生根据说明来进行操作,以此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下每次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一来,通过鼓励学生亲身参与,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过程,将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

(四)提倡合作学习,增强学习的氛围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群体为单位,倡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现代教学模式。在初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更加广泛,它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减少课堂中的沉闷现象。因此,教师可以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实验,共同探索问题,进一步增强学习的氛围。

例如,在教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共同探究物理规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需要学生经过多次实验以后才能够得出。因此,小组成员要各司其职,记录好实验过程、结果,保证每位成员都参与到了其中。这样一来,通过提倡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形成团体协作意识,促进学生的互帮互助。

(五)给与及时的反馈,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准备的有教学设计,应急预案,实验仪器的调试等。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表现作出反馈,告诉学生自己目前存在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这对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及时改良,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当学生完成了某个活动、回答了某个问题以后,教师就需要给与他们及时的反馈,以此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例如,当学生完成了某项实验操作以后,教师就可以就学生操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说明,并且指出改进的意见,从而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其他的学生进行点评,也可以提出自己所疑惑的问题,在班内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来讲,教师的反馈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这样一来,通过给与及时的反馈,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做下一步更加精准的打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所展开的物理教学活动,为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需重视学生多方面物理能力的培养,其中动手能力作为一项学生必备的能力,要求教师需加以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借助巩固学生物理知识基础、调动学生动手实践欲望等策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芸.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9(15):158+160.

[2]黄应贤.探讨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速读(上旬),2017,000(010):105.

[3]肖媛超.新课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初探[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000(018):595-596.

[4]吕作锋.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5,000(009):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