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观念+网格”打造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新常态

范俊海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宝山镇第二中学,655405

摘要: “学”与“思”两驱齐动,“知”与“行"双翼齐飞。在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对知识网络形成清晰的认识,构网成片,还要边学边思考,逐步形成稳固的物理观念和学习方法,通过课堂活动和实验再现的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逐步跳出传统教学中的“回顾+题型+训练的怪圈子,继而重构'观念+网格的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的新常态。
关键词: 观念建构;网络梳理;情境建模
DOI:10.12721/ccn.2021.15707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建构观念,强化方法,必备知识系统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笔者认为,当前迫切需要推行的就是学习质量观念,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也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我们必须以学习的质量观念来指引教学,改变方法。在中考一轮复习过程中,物理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物理概念,还要帮助学生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和彼此之间的联系,既要强调基本思想的落实,也要强化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系统化、基本技能普及化和核心素养共性化的观念。824.png

范例甲、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网球如图1所示,在同一高度同时以大小相等的速度,将甲球竖直向下抛出、乙球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抛出时两球机械能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落地前的运动过程中,甲球的动能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乙球的机械能___(选填“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不变”或减小”)分析在该题中,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机械能的定义,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定义,以及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因素,机械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所有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中的一级要求,都是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必备知识题目看似简单,但其实相当灵活,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运动观念和能量观念,要求学生对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机械能的定义有清晰的认识笔者将近几年福建省物理中考中涉及到的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考点整理到表格1中。从表1中不难看出,最近3年的中考物理试卷中都对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中的有关物理观念进行了考查,而且考查的要求只增不减从2018年到2020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对机械能和内能的考查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考查上,而是要求要关注生活,3年中考试题中,都涉及到日常生活知识,都是要运用机械能和内能的有关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这就是课程标准中着重强调的要用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命题体现,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和死搬硬套肯定行不通,也必定会被时代的潮流所吞噬。

826.png

827.png

建议在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过程中,物理教师的课堂着力点肯定要聚焦在基本概念、必备知识和基本方法上,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有的放矢,要懂得取舍,要重点突出,不能平均力,凡是中考中的高频考点,要多花时间,勤做练习,对于中考中的物理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要加强训练,变式以后再行考查,要强化方法,善于总结,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做出系统化研究,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

二、以点带面,拉网成片,关键能力优质化

物理中考一轮复习肯定离不开知识点的梳理,但是知识点的梳理绝对不是简单地将各章节中的知识进行简单地罗列和堆积,不能搞简单地知识重现,而要将有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重组,用一根主线将彼此关联的众多知识串联起来,拉网成片,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在复习课中,明显地感受到这一 清晰的脉络,让学生体会到一轮复习也有它强劲的动力和独特之处。教学片断1:以点带面,串联成线,妙用木块,构建“力与运动”知识网络。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老师用一一个木块去撞击一块海绵 ,同学们,你们发现海绵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形变。教师: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那么,力只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吗?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来,验证一下你的结论。学生:登台演示,用一个木块去撞击另外一个木块,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用一大小相同的力分别作用在木块的底部和顶端,发现一个是平移,另-一个是翻转,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教师:用大小不同的两个力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木块上,它们的作用效果相同吗?说明什么问题?学生1:不相同。学生2:说明了“力的大小和方向也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老师用一木块去撞击墙角,发现木块被反弹了回来,说明什么物理原理?学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受到什么力?说明什么问题?学生1:木块受到重力和支持力这一对平衡力。学生2:说明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可以处于静止状态。教师:非常好,其实这两个平衡力相互抵消后,就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所以“不受力的物体也可以处于静止状态"这可以由“牛顿第一定律 ”得到验证那么,牛顿第一定律 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教师将同一个木块分别放置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地释放,让木块分别滑到棉布上、木板上和玻璃上,得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木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教师: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加速拉和减速拉,提问“同学们,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可能静止,也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但是,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即受到的是非平衡力,物体将如何运动呢?”学生:物体将不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状态肯定改变物体可能做加速运动,也有可能做减速运动或者做圆周运动。教师通过一块木块为主线,将“力与运动”中的一系列概念规律、原理和结论联系起来,串联成线,编织成网,有条不紊地构建“力与运动”中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厘清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构成要素, 从而实现了将中考一轮复习网格化、可视化和清晰化。教学策略:建议在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的过程中 ,在知识网络建构的阶段,不能千篇一律地按照课本的顺序照本宣科 ,而要寻找一定的教学主线,运用这一主线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用演示实验或者课堂活动的形式将其串联起来,联网成片,形成各章节之间的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然后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予以总结,将知识框架留在同学们的心中,将复习过程中总结的规律、公式、概念和方法呈现在学生的笔记上,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复习物理的思想方法,加强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抓基础知识,抓基本技能,抓基本方法,也抓基本思想,促其形成学习物理的关键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物理中考一轮复习中 ,摒弃传统复习课中的“回顾+题型+训练”的模式,用观念+网格的全新授课方式,将一个崇尚观念、注重能力、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新型课堂成为中考物理复习课中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 [1]范慧婷.导学案在中考物理复习中应用的思考与收获[J].求学,2020.0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