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关键技术的开发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在进行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搭建不同的技术模块,将人工和自动化技术相互融合完成食品安全信息的有效采集,及时发现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并逐渐优化当前的工作方案,使食品质量安全工作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从而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1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的现状
1.1信息追溯系统+条码技术
条码主要包括一维条码、二维码和三维条码。一维条码也叫线性条码,主要是在商品条码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实现追溯;二维码一般指矩阵式二维码,即人们通常使用的QR码,其优势是赋码成本较低,可直接喷印在商品上,也可以以标签的方式粘贴使用,便于渠道、终端(商超、消费)的识别。一维条码的缺点是位数短,包含信息有限;而二维码容纳数据位数多,适合大部分场景;三维条码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商业应用。
1.2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和信息不可篡改。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记账、智能合约的技术特点,恰恰契合了食品信息追溯的需求,但这种技术也存在着以下3个问题。①区块链原始数据的真实性问题。如果最初上链的数据存在问题,那么后续的所有人都为这些存在问题的数据进行了相关操作,一旦甄别出数据问题后,整个区块链都需要进行更新,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数据。②跨链交易的问题。随着追溯产品的增加和追溯链的延伸,产品的追溯可能不仅仅是本链内交易,不同区块链由于底层技术不同,跨链协作的难度非常大。③区块链技术的能耗问题。真正的区块链技术要实现每一次数据产生变化,链上的节点都需要进行更新,这样的能源消耗非常大。
2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不完善
法律是实施食品安全管理的根本依据。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尚未规范化,法律法规的缺失是主要的原因。我国的法律法规虽然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投入逐年增加,但在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方面却没有相关起支撑作用的法律法规。
2.2生产经营主体参与性不高
建立可追溯系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且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因而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甚至认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建立可以逃避责任,认识上存在误差,重视程度也不够。目前所使用的可追溯平台软件使用起来繁琐,特别是生产量大的企业使用起来可操作性较弱,录入的信息量大且重复。
3食品安全可追溯技术
3.1可追溯信息采集技术
在进行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可追溯信息采集技术的深入性了解以及认识,以此来为后续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从而使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需要在现有食品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测试具体的过程以及程序,将所有信息合理利用到简化数据输入阶段,实施对产品质量进行跟踪性的控制,同时还需要和食品质量安全工艺相互结合,完善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信息采集模块。此外,还需要优化后续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掌握核心技术完成系统质量的有效优化之后,所有的信息需要按照数据处理的要求完成模型的设计,从而使可追溯模块的质量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
3.2条形码技术
在条形码技术运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数据资源本身的质量,并且应该在读取所有数据时检查信息本身的正确值之后,再按照信息源的具体特征做好信息量的有效评估,使信息资源能够在视觉适应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成本控制要素。条件码检测过程非常便捷,能够有效地优化当前的工作方案,配合激光设备后能够更加快速地获取相对应的信息。此外,该技术还可以通过食品系统的加工来做到食品质量的有效分析防范各种矛盾问题的发生,从而使整体工作水平能够得到全面提高。产品检测时要提高二维码技术本身的改进水平,同时所有技术方案要适应编码技术处理和加工的要求。一些编码配合了食品安全直达可追溯技术,进行了数据源的多方位处理,得出最终的结果,体现出二维码在整体应用过程中的价值,即其能够有效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3.3GS1系统
综合冷冻食品物流编码对象确定GS1系统在冷冻食品物流中的编码规则,分析得出GS1系统在冷冻食品物流中的应用模型,通过对物流对象和参与方的编码标识实现冷冻食品物流中信息的传递和跟踪追溯,并通过全球贸易项目代码(GTIN)、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SSCC)和附加属性信息代码等关键字实现各环节信息流的有效串接。速冻食品装入纸箱后,分别将GS1标准的纸箱标签和托盘标签分别粘贴在纸箱和托盘上。纸箱标签包含了速冻食品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全球贸易项目代码、保质期、批号等内容实现速冻产品一箱一码,形成了贯穿全供应链的追溯单元。(2)仓储管理在形成托盘包装时,工作人员扫描托盘标签条码以及托盘上的纸箱标签条码,从而建立两者间的信息对应关系。比如:一个托盘SSCC与60个纸箱SSCC相连接。(3)出货环节管理人员将纸箱装入集装箱时,工作人员扫描托盘标签码,并在完成装箱过程后自动生成“发货通知单”。Synbroad将该“该通知单”按照EANCOM标准转化为EDI格式的“发货通知报文”,并通过VAN网络发送至Casion。在该EDI报文中,采用参与方位置代码对各参与方进行标识。(4)收货环节Casion收到EDI电子题文后,报文内容被自动转换至Casion数据库。根据以上信息,提前做好收货准备。收到集装箱后,通过扫描纸箱标签上的SSCC条码,与报文上表述的货物信息进行对比,完成收货。
4食品安全管理建议
4.1建立食品可追溯机制
创建互联网+食品可追溯机制,把互联网食品中与安全和管理有关的信息全部进行公开汇报,并对互联网经营者所售出的食品设立专门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把食品的有关信息、产品种类、产地、原料信息、生产与保质日期、生产批次、物流信息及质量检查报告等一系列信息制成二维码的形式,确保消费者在购入食品时,可以基于对二维码的扫描了解此食品自生产到加工运输以及销售期间的每一项信息。通过创建互联网食品市场可溯源机制,能够反过来促使体系的实施推动互联网+食品质量的提高。可追溯体系不但可以确保产品信息得到公开,而且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基于可追溯机制可以减少产品生产加工各个流程的排查耗时。
4.2建立线上举报机制
消费者欠缺维权意识、维权难度太高也会使得互联网不良经营者更加肆意售卖劣质、假冒产品。对此,需要实行线上举报制度,鼓励消费者积极投入到监督互联网食品质量的行列中,在自身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需要向相关部门或者是平台投诉、举报,充分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应对违背有关规定和法律的经营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将其纳入征信体系之中,同时还可以对举报者给出对应的奖励。基于创建线上举报制度,鼓励广大消费者对市场实行监督,让互联网食品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健康、有秩序。
结束语
国内政府相关部门十分注重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创建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以及采取可靠的监管方式,确保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尽管国内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控制力度较大,但是当前国内食品安全状况与人们的目标需求间还具有较大差距。
参考文献
[1]郭东海.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关键技术发展探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1(28):133-134.
[2]尹彦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关键技术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22):204.
[3]张悦.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关键技术发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8):201.
[4]徐粉林,朱修良.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关键技术及运用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8(24):46-47.
[5]李晟.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关键技术发展研究[J].食品界,2018(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