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物理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点。物理教学要根据其逻辑性、抽象性、操作性强的特点进行针对的引导,以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克服因学习困难的抵触心理。教学的有效性受到课堂质量的影响,如何在当代素质教育的引领下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创设案例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生活中的情境营造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移情性理解。情境案例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其当下的知识水平,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习热情,更好更快的投入到课堂中。在创设情境时,教师也可采用媒体技术丰富课堂,辅助情境的有效建立,如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时,展示人在死海上漂浮的画面,从而使得学生更快的能够投入课堂,思考人能漂浮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通过引入的案例,更有助于学生移情性的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体会到物理的价值性,进而激发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修养,善于观察和积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案例,如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中,列举冰面滑雪、轮胎打滑、抓鱼要用力等生活现象,从而将学生带入生活化的课堂,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师问题引领,启发探究思维
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快速成长。物理教学中将核心素养提倡的“以人为本”作为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启发学生的探究性科学思维。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组织小组对其进行讨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从而获得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快乐。但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导向性、针对性、启发性和与上一问题的关联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优化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问题引领时,教师要注意案例中问题的精选和设计,在设计时应注意问题的难易和出现时机顺序,从而促进学生的探究思考。充分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剖析教学中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尤其是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更要注重问题的启发,尊重学生的观点和创造性,在保护创新思维的同时点出其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小组的讨论和思考,在一点一滴中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体验到物理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注重分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
每个学生都是对立意义的个体,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因此要注重因材施教。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的传授知识,没有转换到学生的角色去考虑其感受和接受的水平、能力,出现了“一刀切”“一锅端”的不良现象,导致物理教学质量出现了“卡脖子”问题。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区分的指导,如在布置物理课堂训练时,结合其学习状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点的难易等主客观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不同等级的作业。首先最简单的是基础题,适合学困生,没有难度和压力,只需要细心就可答对,从而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如将19.6N的球(密度为1.6X110Kg/m3)浸在水杯中,溢出8.7N水,由此判断球是否空心。其次是提高题,为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布置的,如测量金属块的密度之类的问题,从而促进能动性的提高。最后难度最大的是创新题,重在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探究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这种分层化的教学,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促使其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实现教有所得,学有所获。
四、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探究性实验在物理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可提高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理解、建构。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中的实验,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将探究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进而提高自主内驱力。如在在学习电磁铁时,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实施实验,观察线圈匝数和磁铁的关系,再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比较小灯泡的亮度和电流的大小,从而明白其中的原理和规律,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效果的优化。其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在各个小组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指点,促进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如操作不规范、实验假设的不合理等问题。
结语
物理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案例情境,激发其探究热情。通过教师问题的引领,进而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最后教师也要注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其为中心,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施的过程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唐宇嘉. 基于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2]宋佰桐.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3]刘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与探索[J].学周刊,2016(23):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