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水稳碎石基层施工中材料选择与质量管理策略研究

薛世林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 水稳碎石基层是道路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基础构造形式,其质量直接影响着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水稳碎石基层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选择和质量管理策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水稳碎石基层;材料选择;质量管理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34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稳碎石基层是道路建设中常用的一种基层结构,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道路使用的安全性和寿命。因此,在水稳碎石基层施工中,材料选择与质量管理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材料选择是水稳碎石基层施工的首要问题,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对水稳碎石基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等方面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材料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等因素,并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1.材料选择和质量管理策略的重要性

材料选择和质量管理策略在水稳碎石基层施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直接影响着道路基层的质量和稳定性,进而影响着道路的使用寿命、安全性和运行效果。下面将从材料选择和质量管理策略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其重要性。材料选择是水稳碎石基层施工的关键步骤之一,合理选择符合工程要求的建材能够保证基层的良好性能和稳定性。根据道路环境、交通荷载及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石料和胶结材料,具有重要意义。优质的石料应具有适当的粒度分布、较高的强度和抗冻性能。而胶结材料则需具备良好的黏结性、稳定性和耐久性,以保证基层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材料选择,才能满足工程要求,确保道路基层的质量和使用寿命。质量管理策略在水稳碎石基层施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质量管理策略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预防质量问题和提高施工效率。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对材料的严格把控、工艺环节的监测和控制,以及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措施,能够全面提升工程质量。质量管理策略主要包括完善的质量计划、合理的组织管理、科学的施工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质量计划是规定质量目标、质量要求和质量控制措施的书面文件,能够引导施工人员根据要求执行。组织管理要求合理分工、明确责任,确保施工过程顺利进行。科学的施工工艺是基于工程技术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工序和施工措施,保证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和稳定性。质量控制措施则是指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测和控制,包括现场检测、质量记录和质量验收等,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要求。在水稳碎石基层施工中,质量管理策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和严格的质量管理,能够提高道路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更新成本,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和运行效果。水稳碎石基层施工中材料选择和质量管理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材料选择和严格有效的质量管理策略,才能确保道路基层的质量和稳定性,从而满足交通运输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水稳碎石基层施工材料的选择

2.1水稳碎石基层材料的基本特性和要求

水稳碎石基层是一种常见的道路基层结构,其中的材料选择对于保证基层的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粒度特性:水稳碎石基层材料应具有适当的粒度分布。粗颗粒能够提供良好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而细颗粒则可以填充孔隙,增加材料之间的黏结力。粒度分布的合理控制可以提高材料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切性能。强度特性:水稳碎石基层材料的强度是衡量其抗压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材料的强度取决于石料的硬度、胶结材料的粘结性、以及粒度组成等因素。高强度的材料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提高基层的抗压性能和承载能力。抗冻性能:水稳碎石基层在低温环境下容易受到冻融循环的影响,因此材料的抗冻性能是必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抗冻性能主要受到胶结材料的耐湿性和抗冻融性能的影响。合适的胶结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受水分影响,并且在冻融循环中能够保持材料的稳定性和强度。稳定性特性:水稳碎石基层需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以防止基层表面产生松散和不平整的情况。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石料的坚固程度和粒度组成的合理性。过多的细颗粒会减弱材料的稳定性,而适量的粗颗粒可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耐久性:水稳碎石基层材料需具备良好的耐久性,以应对长期使用和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耐久性受到材料的抗水蚀、抗疲劳和抗老化性能的影响。材料应具备良好的抗水蚀能力,以避免因水分侵入导致材料破坏。同时,材料还应具备一定的抗疲劳和抗老化能力,以保证基层长期稳定性能的持续性。因此,在水稳碎石基层施工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石料和胶结材料是至关重要的。优质的材料具备粒度适宜、强度高、抗冻性好、稳定性强和耐久性强的特点,能够保证水稳碎石基层的质量和稳定性,提高道路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2.2材料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

在水稳碎石基层施工中,材料选择是影响基层质量和工程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选择适用的材料可以提高基层的稳定性、强度和耐久性,确保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设计要求: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确定材料的选择范围。不同道路类型和交通荷载要求对基层材料的性能和特性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高速公路对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较高,而低速道路对材料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要求较高。地质条件:地质条件直接影响基层材料的选择。岩石类材料在坚硬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而土石混合物材料则更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石料特性:石料作为水稳碎石基层的主要构成材料之一,其特性对基层的质量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影响。石料应具备适当的强度、坚固性和耐久性,以保证基层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同时,石料的粒度分布、角度和形状也会影响材料与胶结材料的黏结性能和排水性能。胶结材料特性:胶结材料用于填充石料间隙,提高基层的整体稳定性和强度。常用的胶结材料包括水泥、沥青和发泡胶等。不同的胶结材料具有不同的工作特性和性能指标,如硬化时间、黏结强度、抗冻性和耐久性等。根据工程要求选择适当的胶结材料,以确保基层的性能和效果。施工条件:施工条件也是影响材料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施工条件包括气候条件、温度、湿度和施工设备等方面。例如,在寒冷地区,选用具有良好抗冻性能的材料更为重要。而在高温或潮湿环境下,需要选用具有较快硬化时间和耐水蚀性能的材料。水稳碎石基层材料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设计要求、地质条件、石料特性、胶结材料特性以及施工条件等都需要综合考虑,以选择合适的材料。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可以保证基层工程的质量和稳定性,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

2.3材料的选择方法和标准

工程设计要求:需要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确定所选材料的性能指标,设计要求可能包括基层的强度要求、抗冻性要求、排水性要求等。只有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才能满足道路基层的使用需求。实地勘察和试验:在选择材料之前,进行实地勘察以了解现场环境和地质条件,通过采集并测试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岩石和土壤样品,确定其物理特性、力学性能和稳定性。根据试验结果来选择适用于该地区的材料类型和规格。材料性能指标:根据水稳碎石基层的具体应用要求,制定相应的材料性能指标标准,这些指标可以包括石料的抗压强度、胶结材料的黏结强度、材料的稳定性以及耐久性等。根据这些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可选材料。结合经验和实践:在选择材料时,可以参考类似项目、历史案例和行业经验,以了解各种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效果。这有助于提高材料选择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成本效益分析:材料的成本也是选择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价格、可用性以及预期的工程效益,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通过综合评估材料的实际性能和经济效益,找到最适合的材料。规范和标准:依据相关国家或地区的规范和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材料,例如,在中国,可以参考《公路工程水稳基层和底基层设计规范》(JTGD50-2006)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与验收规范》(JTGF40-2004)等规范。材料的选择方法和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工程设计要求、实地勘察、试验结果、材料性能指标、行业经验和成本效益等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能够确保水稳碎石基层施工材料的质量和性能符合项目要求,从而保证道路基层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水稳碎石基层施工质量管理策略

3.1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确定管理体系框架:根据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确定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常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ISO9001等。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明确施工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方针,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和措施。这些目标应当与项目的整体目标相一致,并适合于组织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规范文件编制:制定相关的规范文件,包括施工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这些文件应详细描述施工质量管理的各项要求、流程和责任。质量培训和意识提升: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培训和教育,使其具备正确的质量观念和质量要求。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知识分享等方式,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和专业水平。质量控制和监督: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检查、测试、评估和验证等环节,以确保施工过程的各项质量要求得到满足。同时,进行定期的监督和审核,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和改进。风险评估和管理:针对施工项目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将风险识别、预防和控制纳入施工质量管理体系,降低质量风险和问题发生的可能性。绩效评价和持续改进: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通过监测和分析数据,识别问题和机会,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实现持续改进。在建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关键的是要将管理体系贯彻于整个施工项目中,确保各个环节和参与方都遵守和执行质量管理要求。同时,要注重实际应用和不断优化,使施工质量管理体系能够适应项目的需求和变化,并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的水平和效果。

3.2质量管理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分析和评估:对施工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包括项目特点、技术难度、质量风险以及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根据分析结果确定质量管理的重点和优先级。建立策略目标: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确定质量管理的目标和策略。策略目标应与项目的整体目标相一致,并明确相关要求和期望。制定策略计划:制定详细的策略计划,包括具体的管理措施、时间表和责任分工。确保策略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与相关参与方进行沟通和协商。激励和培训:为施工团队提供必要的激励措施和培训计划,以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这可以包括奖励制度、技术培训和知识分享等方面。实施和监控:按照策略计划的安排和要求,开始实施质量管理策略。确保相关过程和控制点得到正确执行,并定期进行监控和评估,识别和解决问题。持续改进:通过不断地监控、评估和分析,发现问题所在,并采取适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原则之一,应当贯穿于整个实施过程。沟通和合作: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合作,与项目各方进行积极的互动。及时分享信息、解决问题和调整策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在实施质量管理策略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全员参与和共同负责的原则。管理团队应激励和推动施工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落实责任并追求卓越的施工质量。此外,要与相关标准和法规保持一致,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策略,能够提高施工项目的质量水平,确保工程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3施工中的质量风险与应对策略

强化计划管理: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确保施工过程有序进行,减少因时间紧迫和进度冲突导致的质量问题。合理分配资源和人力,有效协调各个工序和任务,避免临时加班、赶工等情况。加强监管和检查: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检查。包括现场巡检、抽样检测、质量验收等环节。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施工过程的质量得到控制。严格材料管理:加强材料的购买、运输、储存和使用的管理。严格执行供应商选择和评估制度,保证材料的质量和合格性。定期进行材料检验和抽样,禁止使用不合格或过期材料。落实质量控制措施: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工艺规范、施工方法和技术要求等。确保施工人员按照规范操作和施工,以减少人为错误和技术失误所造成的质量问题。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健全施工组织架构,明确责任和权限。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质量意识。建立沟通渠道,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应对质量风险。建立应急预案:制定应对突发事件和质量事故的应急预案,包括迅速排查隐患、快速反应、紧急处置等措施。做好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质量风险带来的损失。控制变更和变更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的数量和范围,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加强变更管理的程序和流程,避免变更对施工质量和安全造成不可控的影响。通过有效的质量风险应对策略,能够降低施工项目的质量风险,提高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不断完善应对策略,并严格执行和监控其实施效果。

结束语

施工中的质量风险是不可忽视的,并且可能对整个工程造成重大影响,然而,通过制定合理的质量管理策略和应对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和控制这些风险。加强计划管理、监管和检查、材料管理,以及落实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的努力,将有助于确保施工项目的高质量和安全。此外,持续改进和紧密合作也是提升施工质量的关键,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构建更可靠、稳定和持久的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1]曹树鑫,谢天胜,于歆晨等.宽幅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3,4(21):115-117+114.

[2]吴安松.不同级配类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抗裂性探讨[J].交通世界,2023(30):34-36.DOI:10.16248

[3]李秀丽.水稳基层冷再生技术在农村公路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交通,2023(10):55-58+62.DOI:10.15996

[4]何克亮.高速公路水稳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与基于智能颗粒的性能检测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3,8(17):150-152.DOI:10.19537

[5]王明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离析原因及控制措施分析[J].西部交通科技,2023(08):24-25.DOI:10.13282

[6]杨晓鹏.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加筋水稳碎石基层力学性能研究[J].交通世界,2023(24):60-62+83.DOI:10.16248

[7]李勇.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关键技术控制[J].石材,2023(08):110-112.DOI:10.14030

[8]蒋涛.公路工程水稳碎石基层双层连铺施工要点[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3,4(1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