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对科学思维的理解和应用。其中,化学计量是化学学科中的基础概念之一,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组成、化学反应及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性。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凝练大概念,通过核心问题引导学习,以及分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明确评价任务,构建整体教学策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一、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凝练大概念
在进行高中化学单元“物质的化学计量”教学策略设计时,首要步骤是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凝练出该单元的大概念。通过深入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以及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教师可以抽象、概括出核心的教学概念,以此作为整个单元教学的统领。对于“物质的化学计量”单元,主题定位在必修课程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下,学业质量水平主要涉及1级1-2。在凝练大概念的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深入研读相关课程标准,特别关注与该单元相关的内容,然后系统性地研读教材,了解其深度覆盖。通过提取与“物质的化学计量”密切相关、具有普适性的核心概念,例如摩尔概念、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质量守恒等,建立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将这些核心概念以主题为线索进行梳理,确保它们有机地融入主题,形成内在的逻辑关联。凝练出的大概念不仅为整个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指导框架,更有助于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内容既紧密符合标准,又能满足学科发展和学生学业水平的要求。这个过程不仅使教学更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还为学生提供了更清晰的学习路径,有助于培养学科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转化大概念,设计教学框架
在研究中,通过对大概念“基于物质的量定量认识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反应”的解析,成功将其转化为一个核心问题:“物质的量的作用是什么?” 这一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量对于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基于这个核心问题,可以设计一个紧密相扣的教学框架,分解为三个环环相扣的课时问题,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相关概念。首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强调物质的量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直观的模型来让学生建立对物质的量的概念。 在这个环节,学生将进一步探讨物质的量与宏观观察和微观粒子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从宏观的物质质量、体积出发,逐步引入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两个层面之间的联系。最后一个课时问题将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概念,探讨物质的量在涉及溶液的情境中的应用。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中各种组分的比例关系,深化对化学计量在实际情境中的理解。通过这一教学框架,学生将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形成对“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教学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评价方式应当贴近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教学框架有助于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科知识,培养其化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明确评价任务
在设计高中化学单元“物质的化学计量”教学的分层目标和评价任务时,首先确立了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层面的全面发展。在知识层面,学生将深入理解“物质的量”概念,包括其在化学中的定义和作用,同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在能力层面,学生将通过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进行计算和比较不同物质的量,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进行实验设计和解释实验现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制定了三个环环相扣的课时目标,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第一课时旨在描述和解释“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了解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第二课时将学生引导到物质的量与宏观、微观层面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对不同物质的量的比较能力。第三课时目标则侧重于物质的量在溶液中的应用,包括浓度的表示和计算,以及运用概念解答相关问题。评价任务的设定分为单元级和课时级。单元级评价包括综合性测试和实验报告,以全面考察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课时级评价则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和简答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在每个课时中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馈机制则包括及时的课堂反馈和实验评价,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和加深理解。通过这一整合的教学框架,旨在确保“教、学、评一致性”,提高学生对“物质的化学计量”单元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层面上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评价任务的设置,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进一步的教学调整提供有效的依据。
四、分解学习任务,实施即时评价
在“物质的化学计量”单元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评价任务的一致性,采用了分解学习任务和实施即时评价的策略。基于核心问题“物质的量的作用是什么?”,第一课时注重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其在日常生活和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并通过口头回答实时评价其理解深度。第二课时着眼于掌握物质的量与宏观、微观层面的关系,通过小组问题解答进行即时评价,观察学生的合作和计算过程,并及时给予反馈。第三课时的学习任务侧重于应用物质的量解释溶液组成,通过设计实验任务促使学生运用概念解释溶液的浓度变化,教师通过观察实验设计和结果进行即时评价。在每个学习任务结束后,进行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进行回顾和深化理解,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答的质量进行即时评价。同时,教师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强调正确的理解和解答方式,并指出可能存在的错误或不足之处。这一过程还包括即时反馈和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后续教学策略,强化薄弱环节,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指导和支持。通过这样的分解学习任务和实施即时评价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对“物质的化学计量”概念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这一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层面上的发展状况,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促使其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实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叶明.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11):3.
[2] 张跃.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2(27):134-136.
[3] 谢鸿雁,范赟杰,童洁,等.大概念统领下高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3(2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