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探索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肿块期的临床研究

邹群

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乳腺科,上海,200331

摘要: 目的:探索中西药组与西药组治疗肿块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与转归。方法:随机单中心单盲法对我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肿块型浆细胞性乳腺炎共60例分为两组,完成研究的中西药组30例(观察组)和西药组30例(对照组),对照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在症状体检、超声评估、实验室指标、中医临床疗效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缩小率高、脓肿发生率低(P<0.05)。结论:中西药组使用三联法联合和序贯中药治疗肿块型浆细胞性乳腺炎改善全身及局部症状起效快,转归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 浆细胞性乳腺炎;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临床疗效
DOI:10.12721/ccn.2024.157053
基金资助:上海市普陀区卫生健康系统科技创新项目(ptkwws202225)
文章地址:

伴随医学研究的深入,临床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明确此疾病属于内分泌免疫性疾病,为全身疾病的局部体现,因此局部治疗与手术治疗无法将此完全治愈,容易复发[1]。临床应探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充分解决此病周期长、易复发的问题[2]。以上述为基础,本文旨在探索中西药组与西药组治疗肿块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与转归,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样:随机单中心单盲法,时间:2022年1月—2023年6月,样本:肿块型浆细胞性乳腺炎共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年龄范围25-45岁,均值(35.26±1.22)岁,初发病例20例,复发10例;观察组30例,年龄范围27-45岁,均值(36.29±1.47)岁,初发病例21例,复发9例。组间样本量可比,P>0.05,且均对研究知情。

纳入标准:局部乳房肿块伴或不伴疼痛;体温正常或伴随发热(<38.0℃)持续14d以内;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值正常或偏高;乳腺超声见导管扩张,混合型包块,见局部暗液;初次发病,病程不超过1个月。

排除标准:既往类似病史;既往激素药物使用史;既往乳房肿块或手术、外伤史;局部凸显脓肿;入组前1个月经多种治疗无效;无法完全排除癌性疾病;免疫障碍者;精神缺陷者。

1.2 方法

观察组:中西药结合治疗,注射用头孢呋辛(DJ21098)1.5g+0.9%生理盐水100ml静滴,左奥硝唑注射液(2021081091)0.5g/100ml静滴,地塞米松注射液(107092211)10mg+0.9%生理盐水100ml静滴,1次/d,连治14d;大黄蛰虫胶囊(20211001)口服,4粒/次,1次/d,连治6个月,

对照组:西药治疗。在观察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将大黄蛰虫胶囊改为溴隐亭(T0B143A),2.5mg/次,1次/d,连治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统计组间症状缓解时间以及肿块大小。

(2)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血清泌乳素。

(3)中医疗效判断:肿块消失,皮色皮温复常,触诊无痛,体征解除为治愈;症状、体征大幅改善,肿块消散60%以上为好转;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改善,肿块消散30-60%为未愈;症状、体征、肿块无改善或肿块化脓为进展;有效率=(总例数-进展)/例数×100%。

(4)较之前,肿块缩小40%及以上为肿块缩小。

(5)脓肿发生率(超声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5.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均数x̄±s标准差体现计量资料,t检验。百分比

2 结果

2.1比较症状缓解时间(天)及肿块大小(cm)体现计数资料,X2检验。P<0.05体现数值差异有统计学价值。

表1,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肿块小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及肿块大小比较[x̄±s]

1.png

2.2比较实验室指标

表2,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实验室指标数值改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x̄±s]

2.png

2.3比较治疗有效率

表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3.png

2.4肿块缩小率、脓肿发生率

表4,观察组肿块缩小率高于对照组,脓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肿块缩小率、脓肿发生率比较[n/%]

4.png

3 讨论

肿块型浆细胞性乳腺炎在中医学归属于乳痈的范畴,因乳头浆液性溢液及导管内脂质分泌,也称为粉刺性乳痈[3]。早期以乳头乳晕为中心的乳房肿块发病,病情隐匿容易误诊。患者常见伴有下肢结节红斑,为免疫性疾病。既往西医治疗存在局限性,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求探索优化疗效的组合。结合本文分析,观察组整体选择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激素联合抗生素是治疗肿块期的常用组合,但是抗生素及激素不能长期使用,而肿块的消退需要比较长的疗程。也容易形成僵块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的基础上发挥中医学的优势,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难治性慢性病,可扶正祛邪、强化免疫。大黄蛰虫胶囊的中药成分包含熟大黄、土鳖虫、水蛭、虻虫、蛴螬、干漆、桃仁、苦杏仁、黄芩、地黄、白芍、甘草[4]。其中,熟大黄功效在于清热凉血、消肿止痛;土鳖虫、水蛭功效在于破血消癥,逐瘀通经,抗栓;虻虫功效在于活血化瘀、抗炎镇痛、抗凝;蛴螬功效在于破瘀散结、止痛解毒、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活血破瘀,通经消痞之效,治疗肿块型浆细胞性乳腺炎,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

综上所述,肿块型浆细胞性乳腺炎应用二联抗生素+激素的基础上联合序贯中药治疗,急性期控制全身症状,远期控制局部症状,达到了很好的转归,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林波 , 李鹏飞 , 张鹏斌 .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J]. 浙江医学 , 2019, 41(5): 496-498.

[2]周飞 ,刘璐等 .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7): 755-758 .

[3]梁芷瑜 ,董功航 . 快速康复在肿块型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1 ,14( 3):49-54

[4]乌云达来,萨仁高娃 . 大黄蛰虫丸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97):71-72

[5]娄永庆 ,陈红跃,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研究进展[J].智慧健康,2021, 7( 8 ):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