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初探

曹红艳

旬邑县底庙镇初级中学,711305

摘要: 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其具备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制定适合学生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将探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DOI:10.12721/ccn.2024.15703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思维灵活性的提高,以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育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还在使用的是一种单一的机械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与现代化的新课程教学相脱节,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产生不利影响,也很难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可持续发展,导致中学化学教育的质量大幅度下降。老师应该主动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积极的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一种科学而又高效的启蒙和引导,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和渴望,让他们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一)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学习目的不明确

随着新的理念、新技术的出现,初中的化学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困难,初中的化学知识铺垫得太少,基础知识浅薄、学习目标不明、态度不端正、心态涣散、自信不足、学习成绩不佳、对老师的依赖性强,大多数同学都不太关注化学,把它当作一门副科,没必要这么重视,进而对化学的学习逐渐丧失了热情和兴趣。

(二)考试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任务很多,他们的学习压力也很大,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所以他们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了学习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也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下去,就会极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初中化学课的教学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是相互影响的,因此,老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一种良性的交流关系,只有这样,授课的效率才会更高。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课堂只是一个单向的、对知识进行输出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只扮演着教的作用,教的形式非常单一,师生间的互动也相对较少,并且学生们都是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缺乏交流和创新意识,难以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最后造成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不感兴趣。

(四)初中的化学与生活脱离

初中的化学教学是在实验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与其他科目相比,它更具实践性,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与已有经验、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现实生活相分离的化学知识,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五)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很多同学没有认真地学过化学,他们仅仅是在死记,并没有掌握好正确的学习方式,比如在课堂上,不能专心、不善于观察、不能及时复习、完成作业、不能进行协作、不能自主地进行思考、归纳、总结等。

二、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运用项目化学习

在学生的学习层次上来看,目前初中化学教学实施较为艰难,而且对学生而言,实验步骤也比较难掌握。而项目化学习模式的建立,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难度大的问题,当老师在组织学生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探究意识,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地收集相关的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小组成员进行沟通,最终得到结果。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不仅仅是化学知识这么简单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初中课堂上运用项目化学习方法进行相关的教育,可以使他们的核心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就拿《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来说,在课堂教学之前,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一些与课程有关的视频,同时还可以利用微课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们进行交互式的仿真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一些平时在教室不好开展的实验。例如老师可以搜集不同种类的学生平时很难碰到的物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图形和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并通过电子教学一体机的实时触控,使学生们能够对同一类型的图片和动画进行标注,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使化学项目化学习更高效。

(二)合理引入小组合作教学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老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协作,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在分组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然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穿插搭配,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能够互相帮助。就拿《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来说,有些学生的基础能力比较差,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还不是很牢固,这时,小组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带领其他成员,因为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更为流畅,加上语言的弹性,使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压力不会太高。其次,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还要对各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入地贯彻,并与各小组的成员进行交流,在小组活动后,老师可以安排几个课堂抢答环节,并根据项目任务,列出一些练习题,通过学生的抢答和习题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这样既可以让老师顺利地进行小组合作的教学,又可以帮助老师们正确地运用分层教学方法,让整个班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他们的集体精神,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思维

化学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相比,更侧重于实践,因此,在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化学实验,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学生可以积极地去寻找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剖析,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讨论后找到了相应的对策。这对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辨识是其主要内容,也是老师在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的思维能力因素。在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中,观察部分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观察这一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对化学实验中物质的改变有更多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观察力,增强他们的宏观和微观分析能力。在具体实施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验探究记录,进行观察和研究,还可以利用拍摄工具对实验的各种现象进行拍照、录像,便于学生们对其进行反复的观察与学习。又如,老师在引导学生们进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时,也应当决定观察间隔时间的长短,以及实验现象的记录应该选取哪些指标用作变化的标志等。同时,老师还要引导学生们利用各种方式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类,如数据表格,扇形统计图,为下一步的分析与确定奠定基础。

(四)设计跨学科综合性作业

化学作业设计应该更加注重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当设计跨学科的初中化学作业时,需要考虑如何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以及如何通过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一些举例说明:设计关于化学与生物的交叉应用案例作业。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关于生物中的化学反应或者生物中的化学物质的案例研究作业。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生物过程,如呼吸作用或者消化过程,然后探究其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或化学物质,并撰写相关报告。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与化学的关联,同时培养他们的研究和表达能力。设计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作业。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化学与物理相结合的实验,比如测定物质的密度或者探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化学与物理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养。设计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跨学科作业。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地理中资源分布与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作业。学生需要调查某种资源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了解其化学性质,并分析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了解资源的化学性质和地理背景,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设计关于化学发展历程和历史事件的跨学科作业。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化学发现和历史时期的联系的作业。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著名的化学发现或者发明,了解其历史背景、影响和意义,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展示。这样的作业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和化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研究和表达能力。通过跨学科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时,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应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也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结语

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自身组织指导的优势,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自主的探索,让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这样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文杰.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有效体现核心素养的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10).

[2]黄展春.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10).

[3]邱长恩.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8(01).

[4]胡先锦,胡天保.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07).

[5]刘情.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核心概念的教学研究:以“化学平衡”教学为例[J].速读(中旬),2019(9):67.

[6]陈冬梅,赵玉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9(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