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信息化视角下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达尔德

石渠县中学校,627350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初中化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的基础学科,更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将从信息化视角出发,探讨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信息化;初中化学;提升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05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初中化学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的重要阶段,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将分析信息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趣味导入呈现

通过对初中生的化学学习情感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化学课的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因此,学生缺少主动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课堂学习的思维活跃度不高,这是影响初中生化学学习质量的主要原因。想要优化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能够运用信息化技术营造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点燃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趣味导入活动,利用视频、图片等资源辅助文字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化学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学生在学习时更好地接受化学知识,主动学习与探索。

以“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课教学为例,这是初中生接触化学的第一步,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能够通过对一些典型的事例观察,将化学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在经历了实验、观察、记录等活动后,形成化学变化的概念。在本节课的课堂导入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几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并引领他们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结合生活经验提出假设。比如,教师在此过程中展示了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在冬季逐渐凝结成冰、钢铁制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木材燃烧会发光发热等,这些事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借助多媒体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可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如:(1)为什么水会在一定条件下变化成水蒸气或冰,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钢铁制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以及提出的问题,提升了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程度,消除初中生对于化学学习的陌生感与畏惧感,让学生从趣味导入中感受化学的魅力,并且由内心产生学习的渴望,使学生的化学学习不再是被教师求着学,而是自己渴望学,促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在“我想学”的意识驱动下,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会更加地集中,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已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化学的奥妙,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首先,通过投影、动画和音效等多媒体手段,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化学概念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例如,在《自然界的水》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模拟水分子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水分子在加热、冷却等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循环等知识点。其次,信息技术能够将传统的知识讲解变为感知与探索的过程。在《自然界的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关于水资源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情况。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探索水的净化方法、水污染的危害等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最后,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培养兴趣。在《自然界的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如“水分子接力赛”、“水的净化大比拼”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互动中体验。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化学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化学学科。

三、利用信息技术,攻克教学难关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仅学生的学习存在困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面临着巨大的难题。为了攻克“教”与“学”的难关,教师在使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时,应聚焦于教学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知识内容,轻松地攻克化学学习难关,引领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学习效率。以“原子的结构”一课教学为例,通过分析新课标与教学大纲,了解到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这个知识点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学生普遍存在理解困难,因此,这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在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探索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何类比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当学生产生或提出这样的疑问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利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例如,先展示一只蚂蚁,并将其比喻为原子核,最后镜头逐渐拉远,画面中出现一个大型的体育场,将体育场比喻成原子,通过蚂蚁和体育场的比较让学生类比推理出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关系,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更为直观、真切的体验,让学生在脑海中对原子、原子核的大小关系有深刻的认知。另外,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距离原子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距离原子核越远的电子能量越高,教师可以利用3D动画,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关。

四、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融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教师要不断探索更加科学、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融合,为学生创建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化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枝强.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融合的有效策略探究[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2(13):148-150.

[2]杨晓光.信息技术巧助力化学实验更给力——刍议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整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