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邓明高

贵州省江口县教学研究室

摘要: 大单元教学强调将散乱的知识点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层次和结构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科特性和学生实际需求入手,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识别出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它们整合成更为系统和有机的大单元。
关键词: 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06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核心素养培养是当前各学科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化学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而作为一种整合系统的教学方式,大单元教学旨在通过跨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素质。

一、整合大单元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在核心素养教育框架下,整合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全面、连贯的化学知识体系,是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首要任务。单元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既涉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又强调对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可以通过大单元授课,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综合能力和解题思路。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以“探秘水世界”的教学为例,本单元涵盖了“运动的水分子”“水分子的变化”“原子的构成”“元素”四部分内容。在进行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运动的水分子”作为导入内容,帮助学生从微观层面理解水分子的动态特性以及水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在“水分子的变化”课题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水分子的化学反应现象,理解水的分解与合成过程;在“原子的构成”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原理;在“元素”课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元素的定义和分类,学会如何运用元素知识解释水的化学性质。教师要通过有效单元内容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化学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将各章节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水的微观世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还可以为他们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真实情境,促进知识迁移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应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教师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相连的情境,有效促进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迁移至真实问题的解决中。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还能提升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应巧妙地将知识点融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金属”的教学为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常见的金属材料、金属的化学性质、钢铁的锈蚀与防护。教师可以“金属材料与我们的生活”为主线,贯穿始终,在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和综合能力发展的同时,精心创设情境。在“常见的金属材料”的专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电线、餐具等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金属材料的广泛运用上,并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金属材质的使用范围如此之广?它们有什么独特的性质呢?启发学生主动认识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教师在讲授“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题时,可以引入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金属与氧、酸等物质之间的反应,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深刻的认识。在“钢铁的锈蚀与防护”部分,教师要强调金属资源的珍贵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介绍金属腐蚀的原因和防护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防止金属腐蚀。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实践活动,如制作防锈涂层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富有成效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得到全面提升。

三、设计探究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应注重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大单元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注意问题的引导性,注意活动的开放性,注意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把探究活动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动力,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常见的酸和碱”为例,本单元涵盖了“酸及其性质”“碱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酸碱中和反应”四部分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酸碱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在“酸及其性质”和“碱及其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酸和碱的实物样品,通过实验总结它们的化学性质,促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酸碱的性质差异。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归纳的方式,自主发现酸碱反应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溶液的酸碱性”这一课题中,教师要重点讲解溶液酸碱性的概念、测定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pH试纸和酸碱指示剂,促使他们学会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并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在“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和应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这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掌握酸碱知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语

总之,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单元教学旨在应用多样、灵活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化学课堂,进而从全局的角度理解、掌握相关的主题。从学科性质进行分析,化学课程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其与人类历史的演变、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引入综合、全面的大单元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深层次探究化学本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青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J].新课程,2023(22):127-129.

[2]董洪材.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