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讨

李毅

四川省营山县灵鹫镇初级中学校,637700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初中化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其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更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化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探索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07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促进个人发展的思想观念、必备品格与能力。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和化学思维、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多方面设计教学策略,有效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化学观念

初中化学课堂基本上实现了信息技术的覆盖,这为化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教师可以动态处理化学知识,即利用信息技术动态展示静态的文字、图片等,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特别是教师在呈现化学概念、实验过程等内容时,如果仅使用文字表述,学生无法在脑海中构建生动的画面,影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化学观念的目的,教师需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呈现化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自然界的水”相关内容时,教师在传授这一章节时,同样可以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水的多样性图片,如清澈的溪流、浩瀚的海洋、皑皑的白雪以及晨露微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同形态的水背后蕴含着哪些化学奥秘,从而自然引入“自然界的水”这一主题。随后,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水的循环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段动画,展示水在太阳辐射下蒸发成水蒸气,随后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云,再经过降水返回地面,形成河流湖泊,最终汇入大海,完成整个水循环。这一动态过程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他们构建出水的三态变化及自然界水循环的清晰图景。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置互动环节,如提问:“为什么水在蒸发过程中,看似量没有减少,却能以气体形式存在并升入高空?”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分子间间隔的变化以及分子运动的概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学生能够具象地观察到微观世界的奥秘,进而深刻理解“自然界的水”背后所蕴含的化学原理,有效提升其化学观念与核心素养。

二、设置课堂问题,培养化学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设置课堂问题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思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思考。故而,在设置课堂问题时,教师需要注意问题的连贯性与逻辑性,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化学思维,学会运用化学思维解决问题。

例如,在“燃料及其利用”的教学中,本单元旨在让学生理解燃料的种类、燃烧的原理、燃烧的条件以及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学会从化学视角分析能源利用问题。教学伊始,教师可以通过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各种燃料,比如煤、石油、天然气以及我们熟悉的木柴、酒精等。这些燃料在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它们能够释放出能量供我们使用?”这一问题不仅回顾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还自然引出了本单元的主题——燃料及其利用。在探讨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在演示“燃烧的条件”实验(如白磷在不同环境下的燃烧实验)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红磷和水中的白磷却没有?这说明了燃烧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结合已有知识,能够归纳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以及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再进一步地,讲解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展示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物图片或视频,并提出问题:“这些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如何减少这些危害,实现燃料的清洁利用?”这些问题促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审视能源利用问题,思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在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整个学习过程,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燃料及其利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未来能源技术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思维。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科学态度

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时,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养成用科学思维看待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在化学课堂中引入生活内容,不仅可以起到丰富化学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的作用,还可以降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难度、提高其学习效率,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发挥着积极效用。

例如,在“化学与生活”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师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化学的奇妙之处。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或视频,如色彩斑斓的衣物、营养丰富的食品、便捷高效的交通工具以及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让学生意识到这些背后都蕴含着化学的智慧。随后,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日常用品是如何与化学紧密相连的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还可以选取几个典型的例子进行深入讲解。如,在讲述食品与化学时,教师可以介绍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安全性,让学生理解化学在保证食品色香味及延长保质期方面的贡献;在探讨衣物材料时,可以讲解合成纤维与传统天然纤维的区别,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工业对纺织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如自制肥皂或酸碱指示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四、结语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不仅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化学思维和科学态度,进而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化学综合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春燕.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J].文理导航(中旬),2023(22):64-66.

[2]肖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1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