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微型实验最大的特点就是“微”,这也是它区别于传统实验的一个特点,它不仅需要对原料、试剂等进行微量地加出来,而且还需要对实验的操作技术和方法进行优化,在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任何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微小化的处理。在高中化学的课堂上,老师需要完善原来的实验,并把微型实验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的理论知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实验的基本原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记忆效果。
一、结合具体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微型实验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要让微型实验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老师们首先要将具体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需求等方面进行充分地考量,然后根据这些方面来对微型实验进行细致地设计,并与传统实验的操作与正常教学计划的实施相结合。所以,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提前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仔细地研读,找到或创造利用微型实验的机会,对微型实验进行理性的设计,并配备与之对应的微型仪器以及其他的物质,帮助学生在不对原来实验结果造成任何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化学的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氯是首先被系统地研究的一种非金属元素,它是一种典型的活性单质,也正是因为它的特性,所以它很容易与其他物质产生反应,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化合物,而氯化钠就是其中之一,与钠及其化合物不同,它的特性和变化更加地复杂,因此,当老师进行“氯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时,应该与教科书中的有关知识相结合,来进行微型实验。老师中可以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微型实验:将饱和的食盐水装入空的青霉素小药瓶,随后将一次性注射管与大头针依次插入青霉素小药瓶顶端的塑料盖上,注意不能与大头针接触,接着,把电池盒的负极连接到大头针上,把电池盒的正极连接到另一根上,在把电池装上之后,立刻会释放出很多的气泡。可以看出,在连接电池盒正电极的大头针周围,会产生大量的黄绿色的气体,并且会发出一股刺鼻的味道,这时,将潮湿的淀粉- KI试纸条放在管口处,试纸条就会变成蓝色。在生成了均匀的气体之后,使用洗调剂来制造气泡,然后用火柴来点燃这个泡沫,就会发出一种不断地、反复地、微小的爆鸣声,然后,将瓶口的盖子打开,在里面倒上1-2滴无色酚酞试液,就会看到药瓶里面的溶液变成了红色。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用微型实验来证实,在电解饱和食盐水过程中有氯气生成,也可以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化学的魅力。
二、利用微型实验导课,引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堂课中,最难的一个部分不是对难点和疑点知识的讲授,而是新课导入这一部分,只要做好了导入工作,就可以促进后续的各种教学计划进行得更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使用微型实验来导入新课,并根据特定的知识话题来设计对应的微型实验,并且要尽量凸显出趣味的特点,这样做的目标是在课堂一开头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加到新课的探究之中。比如,在开展“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时候,尽管金属钠属于一种典型的活泼金属单质,然而,学生对它的认知却很少,这一节课程的重点是对钠的特性、常用的钠的化合物以及它们的形成原理和特性进行介绍,通过微型实验,可以深化他们对有关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微型实验来导入新课,具体来讲,就是提前将一小片金属钠隐藏在酒精灯的灯芯中,并且要将它包裹得紧紧的,不能让它暴露在空气中,设计导语:众所周知,平时点燃酒精灯用的是火柴,而如今,用清水也可以将酒精灯点燃,你觉得这样做有意义吗?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使教室充满活力。然后,老师拿出一根吸管,将一小滴的水滴在酒精灯的灯芯上,过了片刻,只听“啪”一声,酒精灯就被点亮了,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致,老师利用这个机会提出疑问:你们猜出了这盏酒精灯是怎么点起来的?让学生对实验的原理进行深入地思考,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钠与水接触后,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氢和热量,然后将酒精引燃。这样,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中,老师可以使用一些有意思的微型实验,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到自己的学习中。
三、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拓展微型实验范围
微型实验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等优点,既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探讨相关实验现象和原理,又能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为了更好地对微型实验进行改善和运用,老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做好微型实验的设计和教学之外,还应该主动开辟出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在家里或在校期间的课余时间进行微型实验的探索,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金属材料”这门课程中,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对金属元素进行物理特性的讲解,让学生们能够分辨金属与非金属,认识到金属的有关特性,并认识到金属的应用范围要远大于纯金属,在完成了课本上的知识之后,老师可以主动地进行一些课外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家里进行一些关于“金属性质哪个更强”的微型实验。首先,用三个小玻璃杯,每一个玻璃杯中取一定数量的白醋,然后用砂纸将铝片、铁片、铜片打磨得光亮,之后,用剪刀将三种金属剪掉很少的一部分,也将它们放入到了白醋中,学生能够看见,在装着铁片和铝片的杯子中,出现了气泡,而在装着铜片的杯子中,却没有任何的气泡出现,并且装着铁片的杯子中,液体的颜色变为了淡绿色,接着,将切下的铝片放到盛有铁片的玻璃杯中,对其进行全面的摇晃,就可以看见铝片的表面呈现出一种灰色,液体的颜色也从淡绿色变为了无色。之后,老师会让学生以所观测到的微型实验现象为依据,对这三种金属的活性进行判定,最后得出活性铝〉铁〉铜的结论,从而让他们对常用金属的特性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扩大他们的学习领域,拓宽他们的知识视角。
结语
总而言之,将微型实验运用到高中化学的教学之中,让它持续地改善教学方式,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得到革新,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养成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卢东.基于微型化学实验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474(14):34-35.
[2]胡爱霞,张永强.高中化学实验装置改进案例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439(13):127-129.
[3]田利,徐冬梅,王彬彬.自制微型实验仪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4]李耀军,胡筱岩.在中学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的必要性探微[J].教育革新,2013(4):54-55.
[5]戴坤旭.微型化学实验与生活实践初探——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8):127-12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