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发展特点及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倪建超 王玉梅

厦门大学,福建省厦门市,361005

摘要: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环境,把握硕士毕业生群体的职业成熟度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选取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硕士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从职业选择能力、职业选择态度和职业选择知识三个维度分析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总体状况及发展特点。并从高校教育管理、个人发展提升两个层面促进研究生生涯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对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 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职业发展;就业竞争力
DOI:10.12721/ccn.2021.157026
基金资助::2018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FJ2018C031)、福建省2020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协同育人对策研究”(JSZF2020003)
文章地址:

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随着国内高校规模的逐年扩张,大学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其中硕士研究生数量增长尤为显著。2020年,我国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341万人。受疫情影响,2021年我国研究生报名人数提升至377万人,较2020年增长36万人。当前的考研的热度较高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相关。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以及就业高压下,更多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进一步深造提升自我就业竞争力。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长,研究生就业出现新变化和新问题。就业单位能提供的岗位跟不上研究生扩招的速度和规模。有研究表明,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上存在专业基础不牢、问题解决能力亟需提高、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求职期望值较高等问题。

作为就业主体的硕士毕业生,需能够完成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发展任务,以应对求职过程中的变化、困难等,即职业成熟度需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如何正确选择职业,这需要拥有较高的职业成熟度。职业成熟度是衡量个体职业发展水平的量度标准,职业成熟度越高,个体就越容易做出适合的职业选择,相应地也越有利于个体获得职业成功。个体的职业成熟度对就业绩效、就业竞争力有积极的影响。因此,职业成熟度的提升可作为提高硕士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视角。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某双一流高校共计350名硕士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323份,有效回收率为92.26%。其中,男生占比48.9%,女生占比51.1%;家庭所在地为城镇占比43%,为农村占比57%;专业为理工科占比52%,文科占比33.7%,其他学科占比14.2%。

(二)研究方法

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为自编的“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问卷”,问卷基于课题组构建的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模型。“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问卷”分为3个分问卷,即a.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能力问卷、b.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态度问卷、c.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知识问卷。采用利克特式五点量表计分,分数越高,职业成熟度越高。本研究中,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3个分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965、0.916、0.896,各因子的克伦巴赫α系数在0.524至0.908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利用SPSS分析软件包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数据分析

从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总体及三因素平均分可见,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3.22)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对三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职业选择能力低的硕士毕业生有72人,占总人数的22.3%,职业选择能力高的硕士毕业生有44人,占总人数的13.6%,而有64.1%的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职业选择态度低的硕士毕业生有47人,占总人数的14.6%,职业选择态度高的硕士毕业生有32人,占总人数的9.9%,有75.5%的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态度处于中等水平;职业选择知识低的硕士毕业生有75人,占总人数的23.2%,职业选择知识高的硕士毕业生有37人,占比11.5%,而有65.3%的硕士毕业生其职业选择知识处于中等水平。

表1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总体情况

1739516145733.png从职业成熟度总均分及其三因素的均分来看,硕士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处于中等水平,表明硕士毕业生在面对其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发展任务时,已做好一定的准备。这可能是因为硕士毕业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均已基本成熟,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新的角度和层次,加上三年级是硕士毕业生进入职场前的最后准备阶段,为了获得更合适的工作岗位,更好地投入社会,实现理想的职业目标,他们在职业能力提升、职业态度塑造、职业知识储备等方面必然有所准备。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职业成熟度、职业选择能力、职业选择态度及职业选择知识水平较高的硕士毕业生占比并不高。具体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收集职业相关信息、参与职业相关实践活动、解决职业选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障碍的能力较弱,职业相关的知识掌握不足。究其原因,可以从学校、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来进行探讨。(1)学校因素。一方面,尽管绝大部分高校均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但未形成一个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对硕士研究生的针对性指导极其有限。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研究生的教育,依然更为注重对其学术能力的培养,硕士研究生虽然专业知识积淀丰富,但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较低。此外,部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偏离专业实际和社会需求;有些课程结构不科学,不利于学科的交叉和促进硕士生的全面发展。(2)家庭因素。在职业定向时,家长的主观愿望和职业评价标准等或多或少会对硕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久而久之,硕士毕业生关于职业的判断和问题解决会形成某种模式化的思维。(3)个体因素。部分硕士生社会角色定位不清,自我评价较高,忽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相关知识的探索与积累。

从各因子的发展水平来看,(1)职业独立性、职业决策、职业自我认知、职业自信得分最高。硕士毕业生的年龄一般为25岁左右,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已经形成,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的优势劣势、兴趣偏好等均有较清楚的认识,且能够综合当前的就业形势、未来的就业前景、自身的职业兴趣等因素进行理性的判断,能做出适当的职业决策,即职业独立性、职业自我认知水平、职业决策能力较高。各地区的人才吸引政策仍旧以学历作为最直观的评价方式,“学历至上”的心理使得硕士毕业生的自我期望较高,对自己获得理想的职业更有信心,即职业自信水平提升。(2)职业世界知识、职业探索、职业问题解决得分最低。目前我国研究生就业市场对高技能、创新型、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虽自2009年起,我国研究生教育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但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的学历学位教育依然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仍更注重其科研创新能力,尤其是提出和解决本学科科研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其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我国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考核标准虽不尽相同,但在培养体系中,基本都有对其科研及论文发表的量化的规定,该考核评价方式对硕士生造成一定的心理暗示,即论文发表是重要的考核标准,于是在学术上投入较多的时间,而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且由于科研和论文压力,硕士研究生接受就业指导相对于本科生少一些,对就业市场的认识和就业观念等均会有偏差。因此,硕士研究生收集职业相关信息,参与职业相关实践活动的能力不足,由于对职业世界探索的不足,其职业相关知识的掌握也相当有限,在职业选择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碍时,硕士生可能无法很好地解决问题。

三、启示

研究生就业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做好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把好研究生培养的出口关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成熟度是影响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因素之一,分析硕士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特点,帮助其了解自身的职业成熟度,合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其明确职业目标,有助于其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笔者认为可从高校教育管理、个人发展提升两个层面加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促进其职业生涯良好发展。

(一)高校教育管理层面

1.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引领服务国家需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关键问题,也是高校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大学建设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标志。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使命,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水平,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其中,创新能力是其重点培养内容,是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关键,是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用人单位较看重的研究生能力素质。高校应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面向社会需求增强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将学术导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提高研究生对自身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 引导其在学习中加强实践创新能力锻炼,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对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经世致用人才。

就业引导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重要内容。2019年7月,教育部联合五部委下发《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坚定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把职业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结合,面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双一流高校更应提高站位,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服务国家战略意识。在充分尊重研究生自由择业意志的前提下,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当中,将个人事业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承担起当代研究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投身国家重点单位和关键领域建功立业,在担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使命中谱写人生的壮丽华章。

2.优化职业指导课程,凝聚合力全员育人

高校要把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研究生必修课程体系,优化职业指导课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做好培养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充分准备。同时,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强化实践性教学,提升课程实效性。此外,高校要搭建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职业体验等实践平台,以社会实践最为重要实践环节,增强研究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高校在完善职业指导体系过程中,不仅要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还要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等研究生教育工作力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作用,形成合力,为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导师层面,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除了学术科研的具体指导外,导师还应重视对研究生的生涯引领,开展个性化指导,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夯实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增强研究生的职业潜能,激发研究生的职业兴趣。同时,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激发研究生创新创业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有意识地帮助研究生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辅导员层面,要加强研究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样性、系统化、深层次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本研究发现在性别、专业等不同群体之间,存在不同职业成熟度现象。因此,应该关注群体差异性,采用差异化指导方式,加强分类指导,帮助研究生提升职业生涯成熟度。比如,针对性别差异,鼓励女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扩展职业选择范围。利用社团活动、实习、培训等平台,提高个体求职竞争力。又如,帮助低年级研究生适应角色转换、唤醒生涯意识,提升高年级研究生求职能力;引导研究生掌握生涯探索的科学方法,学会探索职业世界和认识自我,不断清晰奋斗目标。此外,还可以邀请或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校友、企业家、已毕业校友等作为兼职职业导师,高校提供技能培训的机会或锻炼能力的平台,整合相关资源,支持相关老师参加就业创业相关培训,鼓励老师参与职业生涯相关研究及实践。实时更新知识,以便更好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二)个人发展提升层面

1.保持良好就业心态,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下,良好的就业心态是认知发展的不竭动力。研究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良好就业心态,积极主动地利用导师、同学、家人等社会支持资源,获得情感型支持,保持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做好自身心理健康管理,培养良好的心理韧性,提高心理素质,进而提升职业成熟度。研究发现,由于女研究生因为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在面对职业生涯职业自信上表现得不如男生。因此,女研究生更要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在读研期间不仅要累积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保证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正确评估自身能力水平,客观评价就业环境,摆正择业心态,树立积极的心理品质,合理适度控制情绪波动,转变求职过程中“一步到位”的“求稳”就业观念,做到灵活就业。

2.端正职业选择态度,培养职业选择能力

良好的职业选择态度和选择能力是职业成熟度的重要表现。研究发现,硕士研究生收集职业相关信息,参与职业相关实践活动的能力不足,对就业市场的认识和就业观念等均会有偏差。因此要端正职业选择态度。及早探索和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树立职业理想,找准职业定位,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做出合理职业选择,做到高质量就业。同时,要提高职业选择能力,认识自身职业选择的能力与需求,分析自身优势,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学生工作、社会实践实习工作等,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加强自我认知和工作世界探索,提升自身跨学科工作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进而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

王璐.硕士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以JN大学为例[D].江西:江西农业大学,2014

刘红霞.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09(7):4.

王丽萍,谢小凤.大学生就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农业教育,2015(25):53-59

王玉梅.硕士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模型的构建[J].宜宾学院学报,2020,20(05):89-99+109.

倪建超.女研究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以某985高校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20(07):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