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徐友善

马山县教师发展中心,530699

摘要: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应该专注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及落实。所以教师就应该立足于这一目标及方向,积极地开展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实现对生物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探究。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生物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以此来达成学生的高质量学习及实践。文章基于此点,对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DOI:10.12721/ccn.2024.15703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高中生物课程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应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要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所以在实施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应该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来实施高中生物的创新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在自身生活经验的支撑下,形成探究精神及动手能力,最终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科学精神及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价值与作用。

一、生活化教学的特点

(一)实践性强

生活化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亲身经历,使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力。例如,通过实验操作,在观察镜下观察微生物、细胞等微小生物结构,进行生物质量测定、种群动态观察等实验,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生物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还培养和锻炼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结论推断的能力[1]。因此,生活化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观察思考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学科核心素养基础。

(二)趣味性强

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抽象知识具体化,使之更具趣味性和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欲望和学习兴趣。这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共鸣,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学习遗传学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家庭成员的特征传承和某些常见疾病的家族遗传情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并对生物学的学科意义产生认同感、兴趣感,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

(三)真实性强

生活化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抽象性,真实具体的生活事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和接受,真实性强,易于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团队合作、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活动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中生物学科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根据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学内容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和选择符合生活化教学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案例。通过将抽象的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物知识。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居住的地域特点,设计相关的调查实验或者观察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并让他们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观察,比较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空气质量、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程度等因素,然后展开讨论和分析。这种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生态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激发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行动意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问卷或者社区走访等方式,了解当地的环境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案,思考个体和社会在环保方面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既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居住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也培养了积极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还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日常场景,如食物链、遗传规律等,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感受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和力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当学习“食物链”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野外考察,观察并分析野生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观察中,借此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存在,及其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活动,更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基因遗传实验,如观察家禽羽毛颜色的遗传规律或者调查同学家族中某一特征如血型、耳垂的有无、酒窝的有无、发际线形状等性状的遗传情况,让学生通过调查、分析体验到遗传规律。通过这样有趣的基因遗传实验,学生将不仅仅学到书本知识,还能深刻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遗传规律的神奇,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能力。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将生活化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并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当教师讲解“细胞结构”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形态,或者通过动植物细胞模型让学生直观、立体地观察细胞的结构。这样的展示方式能够引起学生对细胞结构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逐渐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通过亲身观察,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在显微镜下的图像,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课后开展细胞模型制作大赛,让学生根据观察和所学知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细胞模型,并进行评比和展示。活动过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思考细胞结构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加强对细胞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激发他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师还可以结合当代科技手段,在课堂中使用虚拟实验室和生物模拟软件等工具,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的体验。利用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生物现象,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生物模拟软件也能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如通过生物模拟软件模拟细胞生长、分裂、分化等过程,让学生透过屏幕观察到微观世界,领略生命的神奇和复杂性。通过生物模拟软件还可以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组成成分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平衡、食物链,甚至进行环境保护案例的模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思考实际问题。

(三)结合生活化元素开展教学评价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评价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化元素设计开放性问题、探究性任务和实验报告等方式,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评价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评价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特定生物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论证。这种探讨最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新,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并组织学生撰写实验报告,从问题提出、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和解释,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为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在地区进行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调查研究。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光合作用强度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将所学的生态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况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与解释,并最终撰写出结构严谨、内容翔实的实验报告。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科学领域的进步,更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学生将能够观察到生态环境中复杂的相互作用,加深对生态系统运作规律的理解。学生还可以学会运用各种科学仪器和技术进行实地测试和数据采集,培养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的能力,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学生需要在实验报告中总结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并提出改善环境或减少污染的建议,同时思考对策或者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等。学生还可以思考可能产生的环境变化,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合理推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面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学生可以基于考察和研究的结果,提前预测可能在当地出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变化,提出相应的策略和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专注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了贯彻落实这一理念,教师就应该积极地实施生活化教学,要能够借助生活化教学,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指导。所以教师要在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价值与作用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来实现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构建。比如,教师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评价。从这些方面着手加以落实,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标,带动学生获得更为深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森凤.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生活化教学途径[J].文理导航(中旬),2023(04):25-27.

[2]宋甜甜.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3(02):7-9.

[3]魏瑞荣.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路径研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3(02):85-86.

[4]杨屿航,马金晶.生活化教学理念之教育性解读——兼论生活化教学与教学生活化[J].生活教育,2023(01):33-39.

[5]王丽芬.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高考,2023(0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