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使百姓对食品质量要求也逐步提升,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导致百姓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因此,必须做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对食品的生产环节、保存环节到最后的出售环节进行全流程的监督,最大限度的保障食品安全。
1.食品安全检测中化学检测技术的应用
1.1色谱检测技术的应用
1.1.1气象色谱技术的应用
气相色谱技术有操作流程简单、检验范围广泛、样本需求较低的特点,主要被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污染物质含量和农药的残留,由于气相色谱技术可以快速分离污染物,不仅能够降低检测成本、还能提高检测效率,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气相色谱技术在不断升级,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有助于提高气相色谱技术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实际应用效果十分明显。
1.1.2高分离度液相色谱技术的应用
再进行安全检测时,使用高分离度液相色谱技术需要通过高压输液泵,将溶液注入到色谱柱中,利用色谱柱进行食品样品的分离工作,从而完成对食品质量的检测。虽然检测效率高,但是高分离度液相色谱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使用时,被主要应用于含酒精和含糖的食品检测中,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可以用较快的速度完成检测工作,是色谱检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
1.2.1免疫技术的应用
食品在制作过程中操作不当或在储存环节密封不好都会导致有毒物质的产生,由于食品的种类较多,生产制作和储存条件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食品中有毒物质的检测时,免疫技术独具检测优势,这是由于免疫技术可以通过观察抗体和抗原的变化情况,分析出食品中有毒成分,避免食品中存在真菌或霉菌影响食品安全,有助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
1.2.2DNA探针技术的应用
DNA探针技术是新型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用于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针对分子片段进行同位素标记,本质在于分子的杂交,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快速判断检测样品中微生物的含量情况,被广泛应用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种的检测中,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
1.3光谱检测技术的应用
1.3.1荧光分析技术
荧光分析技术主要分为原子荧光分析和荧光分析两大类,二者可以分别借助原子荧光光谱和荧光光谱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高速分析,分析效率较高,分析结果准确,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可以快速找到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推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进行,使检测结果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
1.3.2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操作方法简单、检测速度较快、检测结果精准度较高,包含离线检测和红外光谱检测两种检测方式,常常被应用于食品加工阶段的质量检测工作中,拥有绿色环保的特点,不会污染食品。现阶段近红外光谱技术,主要被应用于液体食品的安全检测工作中,是液体食品安全的重要质量保障。
1.3.3等离子发射光谱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保健品和营养食品的安全检测时,多选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技术,该技术不仅能够针对单元素进行检测,还可以有效检测出食品中某一元素超标的情况,具有操作成本低,检测结果精准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补品”的检测工作中,有助于保障百姓,尤其是中老年百姓的健康安全。
2.食品安全检测中化学检测技术的应用建议
2.1健全食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
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生产企业必须重视的基础问题,有关部门应健全食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制定明确的食品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使企业自觉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把食品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转化为食品安全和质量的竞争,促使企业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生产水平,抵制各种不安全的生产行为。不仅如此,食品安全生产体系中,还应对检测人员做出规定,提高检测人员的责任意识,提升食品检测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保障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的安全性。
2.2制定完善的安全检测标准
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首先,应对有害物质在食品中的含量做出明确的规定,避免因过度摄入有害物质影响百姓的生命健康。其次,在进行有害物质的检测时,对于样品的采集和处理,以及设备仪器的选择和使用,都应制定统一的规定,要求检测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操作,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影响检测结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在针对新兴食品进行安全检测时,应参照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的建议,不断修改和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以便更好的针对新兴食品进行安全检测,在保证新兴食品安全的同时,推动新兴食品产业的发展。
2.3全面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要想保障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就必须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企业应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力度,将检测人员按职级划分,分别制定不同难度的培训计划,向检测人员传授最新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等相关的知识,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其次,食品企业应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检测人员进行操作技巧的培训,提升检测人员的操作熟练度和精准度,推动检测结果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提升。最后,在培训结束时,企业应设置考核制度,全面了解检测人员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便于评估培训效果,为以后修改培训内容和调整培训形式做铺垫,有助于加强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2.4做好检测前准备工作
在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首先,企业应进行样品的采集和保护工作,利用干净的采样工具进行样品采集,保障样品的洁净度,采集完成后,根据检测的需求做好处理工作,并用适当的方式保存样品,避免样品产生质变,影响检测结果。其次,企业应考虑样品的性质等各项因素,根据检测需求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应做好检测仪器的日常保养工作,包括定期清洁和调整仪器,在检测工作开始前,应调试设备仪器,保持仪器的流畅运行,确保检测结果的稳定性。
结语: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民生的基本问题,要做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就必须针对不同种类的食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检测技术,例如在液体的安全检测工作中,应选择近红外光谱技术,而在微生物的检测中,DNA探针技术和免疫技术都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因此,在进行检测技术的选择时,要求检测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促使企业不断加强对检测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大力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黄小军.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液态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2022(000-013).
[2]王正跃,鹿文婷.化学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探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3(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