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置实践性作业需要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具有良性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促进双方的最大化成长。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其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应当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通过质疑、探究来解决问题,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布置作业的环节,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及自身智慧设计出操作性强、灵活度较高的自主实践作业,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知识生成的过程,并通过实践找到知识的运用方式。
2、发展性原则
初中生是青少年群体的一部分,他们的心理、生理都处在飞速发展的状态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及时作出调整。在设计实践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行动力和学习情况进行研究,设计基础的实践作业帮助学生彻底掌握知识点,设置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突破自我,激发出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青少年想要扩展自己的知识,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力,就必须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所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知识点与技能、生活实际相结合,不断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作业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作业的实践性原则,给予学生更高的自由度,让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思考、行为去解决问题,通过探究、采访、参观、实验、情感体验等多样化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实践。同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让学生能够大胆地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点,提升自身能力,内化社会责任。此外,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也会使其自主性得到一定地锻炼,能够让其更好地了解生物世界,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基于“双减”的初中生物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
1、增加趣味元素
现阶段,我国初中生物教师所设计的实践作业缺乏创新元素和趣味元素,很难发挥实践作业的实效性。在此情况下,学生很难对实践作业产生兴趣,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成长的推进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实践作业设计时,需要将重点放到学生兴趣的激发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学生的实际学情、兴趣爱好、心理需求,加强作业形式的创新,为学生设计趣味化更强的实践作业。在这种情况之下,实践作业具有全新的形式,并且具备学生所喜好的因素,能够改变学生对生物作业枯燥乏味的不良认知,进而达到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作业探索的目的。
2、丰富学生体验
体验作业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程、自我行为过程,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深化,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用生物学的知识审视周围的事与物的习惯。
“生物圈中的人”是《课程标准》中十个主题之一。学生自己的身体本就是生物学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更多地亲身体验。课堂难以亲身体验的,教师可以作为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例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和模拟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的实验。学习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亲身体会没有加糖的馒头如何吃出甜味来。用亲身体会设计对照实验证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学生把没有加糖的馒头碎屑放在口腔中5min以上,或者馒头块嚼碎后在口腔中停留5min以上,体会其中的甜味。学生将馒头块不嚼碎在口腔中停留5min,体会其中的味道;漱口,用等量的馒头块咀嚼碎、舌搅拌在口腔中停留5min,体会其中的味道;对比前后两者甜味的不同。这样的作业必然有利于学生对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应用和实践知识。学习“细胞的生活”后,为促进学生对“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布置学生在家里,把一个鸡蛋打入碗里,分别观察未加入水、加水1h、加水6h、细胞膜捅破后的实验现象。学生观察,发现:加水时间越长,卵黄颜色越淡,说明水进入了细胞膜,但卵黄未流出;而捅破细胞膜后,卵黄流出,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体验式的作业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理解。教师要跳出教材,布置学生在家里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展体验作业,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体验作业有助于学生将生物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布置形式多样、富有意义体验式的作业,必能培养会实践的学生。
3、促进学生思考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教学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会思考、有智慧的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业形式很多。教师设计的作业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高度,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设计答案丰富多彩的作业、设计分层次的作业,甚至由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生物学有很多的概念在学习后,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提高认识是必要的。教师不能布置简单、重复、机械的作业,所设计的作业应该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的作业可以有所不同。模型的建构对学生的思维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把模型和概念结合成为学生的作业是一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途径。
例如,染色体、DNA、基因及蛋白质是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教师可让学生以自己喜欢能且容易识记的方式,画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作业即能显示学生个性思维表达,又能通过比较内容形式的不同,便于识记、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勤于思考概念之间的内涵与外延。
例如,学习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后,教师可以布置的作业:图1的两个圆代表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特征,写出①、②、③可以代表的特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①、②、③的回答可以是不同的内容。一部分学生比较容易回答出主要特征:① 是刺细胞;② 是有口无肛门;③ 身体背腹扁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增加难度,引导他们继续作答②答案:由细胞构成;消费者;应激性。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还可让他们举一反三②的答案,还可以是无脊椎动物、变温动物。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多种多样。模型建构的作业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建构模型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这样的作业能培养勤思考、会思维的学生。
图1
三、结语
教师必需深研课标和教材,深刻领会课程的根本目的,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设计有利于“减负、提质、增效”的多样化作业。研究、设计、优化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让作业具有分层、弹性、个性、趣味、意义等特点,这既是每位教师当前的重要责任,也是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福高. 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作业的设计[J]. 新课程·中学,2019(10):216.
[2] 何苗. 高中地理[J]. 地理教育,2018(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