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探析

谷自英 王海东 赵瑞敏 孙照振 管瑞明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第一中学,457100

摘要: 本文通过对某市两所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得出中学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进一步对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原因作了一些探析。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对策
DOI:10.12721/ccn.2022.15701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职业倦怠是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是由不能成功地应付各种负面压力产生的结果。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1]。对自己的工作只想到量的累积,不追求质的飞跃,全无任何的主动性、创造性可言,例如:在上课期间使用老教案,不能正确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课后作业批改、辅导答疑不认真,不愿与同事交流讨论教学问题,同事相处不融洽,缺乏上进心和创新意识,有空时不愿看与教学相关的书籍等。 

由于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兴趣关系着教育的质量,研究教师的工作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某市的两所高级中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的问卷是刘祥亚编著的《职业倦怠自治手册》里关于职业倦怠程度的自测问卷 [2] 。在该市某区高级中学(公立学校)共发三十份问卷收回二十一份,其中六人倦怠度很低,十二人倦怠度较低,三人有轻度倦怠,存在倦怠的教师(指的是倦怠度较低和轻度倦怠者的总和)约占71.4%;在该市某县实验中学(私立学校)共发三十份问卷收回二十二份,其中六人倦怠度很低,十六人倦怠度较低,大约有72.2%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因此,中学教师明显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

针对中学教师明显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我们应当全面分析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而采取纠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保证教育质量。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分析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 社会因素

(1)职业竞争的危机感

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教师的来源日趋多样,教师不再严格要求毕业于师范院校,只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就可以从事教育事业,导致待业教师群的初步形成,学生的逐年减少,不少教师越来越感到铁饭碗行业将被打破(在私立中学更无铁饭碗可言),职业安全感大幅下降,“下岗威胁”已成为一部分教师的心病,不敢于面对激烈竞争的教师在职业的压力下就会疲惫不堪,甚至产生放弃教学的想法。

(2)教师的评价制度落后

先进的评价制度要求通过对教师平时工作表现做出增加奖金、评职称、解聘等决定,也就是要重视整个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而我国传统的教师评价只是结果奖惩式的评价,主要以教师的工作成绩,即只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标准,导致教师把逼学生出成绩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从而走入靠加班、加点拼体力,增加作业量、延长学生学习时间的教学误区。工作量大、考试压力逐渐成为教师的主要压力源,致使有的教师害怕考试,担心学生考得成绩不理想而影响到自己的教学业绩。

(3)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反差

现在老师的待遇有所提高,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是比较低;再者教师工资的涨幅总是赶不上于物价的上涨,有的甚至呈现负增长,出现教师待遇“提而不高”的现象。对教师的社会行业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使越来越多的教师产生了心理的不平衡。这些现象在县城高级中学表现的尤为突出,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住房条件较差,医疗无保障等状况在有些地方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以至教师群体的自尊心受到影响,自信心降低,工作热情下(二)个人因素

(1)教师的个性因素不同,人际关系淡化

由于教师在思想、志向、兴趣、才能和性格等方面不一致,所担当的角色与他人不同,做事情的方法也就不同,有的教师看到他人所作的事与自己所想的不同,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心里就不舒服,也就不愿与人交流。如:学校的领导虽然知道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学校还是推行应试教育,实行坐班制,领导要求教师加班加点,不给老师休息调节的时间,有的教师认为领导不考虑自己的处境,就讨厌领导的这种做法,心中充满了怨恨;对担任同一个班级的老师之间存在竞争,有的老师为了提高本学科的成绩,就不惜占用学生的空白自习时间和其他学科的自习时间,其他别的老师就认为这种老师不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非常自私只考虑自己,从而看不起这种老师,就不愿与他们相处,更谈不上交流了

这种人际关系冷漠的生活使老师感到厌倦,心里疲惫不堪,对工作失去热情。

(2)教师的素质不高,达不到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要更好的完成工作,就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时代观念,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具备较完整的知识结构,除了具有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要求掌握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各种能力。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学历未通过国家规定的要求(《教师法》规定:高中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更加严重的现实是,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部分教师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知识老化,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落伍,如有的教师有时竟会认为某某学生很笨,根本教不会,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谈不上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用这样的素质应对新课程改革,其结果可想而知。虽然在责任心和道德感的感召下,很多教师也会尽心竭力,但在全新的课程理念的高要求下还是无力应对后,对工作就失去信心,慢慢就会产生倦怠情绪。

(3)教师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不能将个人的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

 不同的教师面对同样较高的工作要求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教师会将其看作对自己的威胁,感觉非常有压力,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不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不能做出适度的评价,人格不完整、不和谐,不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也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能力,致使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心理不健康会使教师对工作缺乏信心,失去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感。

参考文献

[1] Byme.B.M.The M as lach Burout Inventory:Testing for Factorial Validity and Invariance Across Elementary Intermediate and secondary Teacher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963.66(3):197-212.

[2] 金忠明,林炊利著.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