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问题驱动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刘裕兰

重庆市大足中学,重庆大足,402360

摘要: 传统高中生物教学采用讲授、灌输的方式,由教师直接揭示生物概念、生物原理及生物实验结论,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思路分析,思考与探索生物知识,所获得的体验不够深入,难以在与外界环境交互中建构生物知识意义,也无法产生利用生物知识及学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需求。为克服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带来的弊端,问题驱动教学应运而生,该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主线串联其全部的教学内容,以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灵活思考、深入探究,可以体现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充分发挥问题驱动教学的优势,教师要深入领会问题驱动教学的内涵、特点,把握好问题驱动教学的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
关键词: 问题驱动;高中生物
DOI:10.12721/ccn.2023.15700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问题驱动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1.问题驱动教学的内涵。问题驱动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现代化、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视作学习者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的过程,倡导将知识信息隐藏在开放、自主的环境、情境之内,引导学习者通过同化—顺应的平衡汲取知识信息,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思维与情感等各项机制的均衡发展。然而学习者在情境交互中时刻保持高涨情绪、强烈动机的驱动力便是“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个体对事物的疑惑,在实践及探索中产生的问题是开启科学探究过程的思维起点,也是学习者浓厚兴趣的来源。问题驱动教学便是以学习者心理与行为机制为基础演进而来的教学方式。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主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从中获得新知、提升能力,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夯实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问题驱动教学的特点。问题驱动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一,以问题为主线。问题驱动教学并非简单、机械性堆砌问题,而是以两个及以上、层级递进、环环相扣且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串贯通新知识,将问题串置于真实、形象、生动且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之内。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由表象推理至本质、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形成高阶思维的过程。因此问题指向性、逻辑性、引导性与启发性是问题驱动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其二,以教师为主导。在实施问题驱动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包括但不限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学生疑惑的解答者、学生基础知识及技能的补充者、学生解决问题成果的评价者。不同角色落实在不同的问题驱动教学环节内,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若教师单纯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则会导致学生出现难以把握问题要点、无法找准解题策略、不能集中注意力探索新知识的现象,可见教师为主导是问题驱动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二。其三,以学生为主体。在问题驱动教学实施中,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为教与学的对接,即教师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问题情境、问题串以及探究活动,不仅要讲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收获与提升,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二、问题驱动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问题驱动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带来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教师对问题驱动教学的认知及把握会直接影响生物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建议教师遵循以下原则开展教学活动,以确保问题驱动教学应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1.适度性原则。即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保证适量、适度、适时,避免问题量过大而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生疲惫状态,防止过多的问题影响学生思维的发散与深入。

2.主体性原则。即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开展问题探究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生物学习基础水平与能力,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现实需求的问题情境,并采取集中讨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参与问题驱动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3.探究性原则。即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高涨情绪与饱满情感,让学生探究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个性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三、问题驱动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科学探究动因。问题驱动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建立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浓厚兴趣之上。而创设问题情境契合高中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规律,可以促进学生与问题情境的交互,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动因,并让学生产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

2.引发认知冲突,有效激活学生灵动思维。在问题驱动教学法下,学生只拥有浓厚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有着强烈、持续地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因,具备直面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这就需要高中生物教师在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求知欲,并激活学生的灵动思维。

例如在《细胞的能量“通货”──ATP》问题驱动教学中,由于ATP作为能量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与记忆难度较大,教师若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分析,则难以达到最优化的问题驱动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渗透至“囊萤映雪”故事中,通过讲述故事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萤火虫发光这一生物现象,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萤火虫发光的能量从何而来?师生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开始本节课的探究之旅。接下来,教师为学生搭建生物基础知识支架,采用类比、比喻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ATP比作“现金”,将糖类比作“存折”,糖类若想有效、高效地流通便需要转化为现金,以此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案例为学生建立起细胞的能量转化过程认知。

3.发展问题意识,由学生提出并分析问题。在高中生物问题驱动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问题意识、思维活力会影响到学习成效。教师要转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以此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问题驱动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及驱动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得知识、习得技能、收获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问题驱动教学需要教师遵循适度性、主体性及探究性的原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科学探究动因;通过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效激活学生的灵动思维;通过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由学生提出并分析问题,强化问题对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与灵活思考的驱动力,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培育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徐扬.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科知识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2,(1).

[2] 闵洋.基于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高中生物教学评价途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0,(16).

[3] 柳志军,黄鸣.关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3).

[4] 唐创强.高中生物问题驱动教学与操作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