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实验实训课程融合存在的问题

任喜媛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 从根本上来看,工匠精神与实验实训课程融合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引导不够、生源素质差、认知有偏颇、教师双师比率低和校园文化氛围不足等原因。
关键词: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双师
DOI:10.12721/ccn.2022.15701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职业院校关于工匠精神培养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工匠精神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认知是最基础的,是行为的先导,行是最终目的,教育的过程归根到底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职业院校是以培养知识技能人才为目标,目前为止,部分职业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层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多数学生具备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理想信念。但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发现和改进。

一、对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引导不足

社会环境影响着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社会氛围对院校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包括政策环境、历史文化、宣传手段和思想观念方方面面。欧洲工业大国非常注重在职业制度方面的建设,注重营造促进职业道德形成的社会氛围,相信国家政策、社会氛围以及价值观念会对人的职业有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在相关制度建设方面尚有不足之处,对于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切实可行的制度。我国在对待职位选择的态度上有着明显的差距,中国从古代蔓延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着我国多数人的择业观,而往往西方国家更注重“职业的平等”,无论是坐在办公室的白领还是在车间的工人,在职业价值的衡量上更趋于一致。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主张出世。这就导致职业选择偏于功利化,这些潜在的背景,都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

现阶段我国对工匠精神的宣传渠道比较单一,大多只是局限于新闻、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缺乏创新的媒体介入,引导工匠精神的更大范围有效性宣传。由此可见我国要营造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并非一朝一日就能要实现,要营造出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社会环境。

二、职业院校生源素养有待加强

许多职业院校的学生都能深刻认识到学好专业技能知识对未来就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在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形成方面确不以为然,部分学生不爱主动探求知识、不愿意钻研创造、学习不能持之以恒。另外,主流工作环境仍旧追求专业技能的高低,很少侧重思想道德素养的考核,素质教育被忽视,学生职业道德感缺失的情况下,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有相关技能知识,确没有追求精品的耐心,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很难能适应社会高速发展,他们缺乏对自身的要求。仅有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没有强有力的信仰做支撑的职业院校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难以坚持枯燥乏味的工作内容,缺乏长远而具备远瞻性的职业规划。

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一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多数职业院校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确保院校正常秩序的开展,最重要的是在时代瞬息万变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规范制度,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树立起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伟大的抱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力的支撑。职业院校由于本身的实践技术底蕴限制,教育内容和实际岗位要求会有一定的差距加上有些院校软件、硬件设施的落后,无法充分满足教学,导致教学水平相应受到影响,办学质量下滑,这些都是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对于工匠精神认知有失偏颇

工匠精神特有的内涵致使它不可能如同物理公式一样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就能够完全理解并内化成自身的素养。通俗的表现在职业院校相关技能人才对于职业岗位的一定认知,对于职业的一定热爱,所呈现的非常浅显而浮于表面的认知情况。根据调查所反映出的状况而言,多数同学对未来的职业有一定的期待和肯定,但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可度并不高,有的就出现了所学专业与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不匹配的情况,从职业素养的养成效果来看,很大程度上基于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有清楚的认知,对专业在未来的发展有着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对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养成。

研究显示,多数学生对工匠精神并不了解,对于工匠精神培育对自身所学专业、未来从事岗位是否有帮助,很多同学还不能给出明确的观点。由于职业院校教育制度的不够完善,导致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的渗透还不足够,学生不能通过学校的学习来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

在对职业院校部分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访谈调查中,当问及“院校有哪些培育工匠精神的具体举措、开展成效如何、是否存在阻碍”这类问题时,很多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阶段还处于初级,很多地方需要补足,学校在宣传以及对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方面都是尚有空缺的,这就导致学生不能真切地学习到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要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将核心的部分内化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在这些方面还需多做努力。

四、“双师型”教师比例低

对高职院校而言,专业知识扎实且实践能力突出并且具备优良的教学水平的教师是必备的。而在实际情况下,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有些教师的专业知识极为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培养方面能够圆满完成,不过在实践方面缺乏足够的经历和锻炼,在培养学生实践方面的时候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是高职院校从行业或者是企业中邀请来的,由于有过相应的从业经验,这些老师的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时存在很大的优势,不过由于自身的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不能够完全做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并不具备优良的教学水平,例如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低下,对工匠精神缺乏足够的理解,这种情况也会阻碍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获得全面的发展,同时造成学生不能够充分领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职业态度上也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五、校园工匠精神氛围欠缺

调查显示,能把职业精神当成人才培养体系里一个重要内容的高职院校非常少见。所以,涉及到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之类的教育宣传活动并不多见,很难营造全体师生崇拜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校园文化在他们综合素质、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培育中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出身于技工院校、中专院校,或是升级或是专设而来,跟本科院校相比,此类院校对精神文明的重视度十分有限,经年累月的发展中导致了重技能轻精神的状况。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有力推进下,所有的高职院校都会把目光聚焦到了校园文化建设上来,都会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素质的影响,借助多种讲座、团日活动以及社团的形式来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林,司律.大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 29 (03)

[2] 张林,杨娇.心理学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J].现代商贸工业,2021.28(10)

[3] 陈子季.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31.

[4] 庄群华.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应为与可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