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家校共育促进职业学校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策略

李光金

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640100

摘要: 职业学校学生行为习惯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除了通过学校的课程培养,同时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学生在职业技能和文化课程的学习中不断汲取成长正能量,但学贵力行。如何,将书本所学,课堂习得落实到每日的生活、学习中,将经典内化为信念,外付诸行动,家校共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关键词: 职业学校;行为规范;家校共育
DOI:10.12721/ccn.2022.15701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家校共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组织必要性

(一)家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促进家庭学校教育合力的形成

面对行为习惯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习惯之间的统一,仅依靠学校教育背景下组织得到的品质教育工作,难以完全达到引导学生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目标,如果学校只学习理论却不进行落实对学生的成长并无帮助,也不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培养时,要通过与家庭教育合力的形成,通过学校教育的理论夯实,引导学生持续地开展行为习惯的重复与训练。家庭教育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再次规范可以巩固学校教育成果,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不同教育环境下的高质量组织,使学生以知行合一的实践方式持续地开展行为习惯的训练,既对个人的思想意识、心理活动进行健康养成教育,也对其外部行为习惯加以规范与限制。在学校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家庭则可以提供落实的环境,家庭与社会的连接也可以使学生不断强化良好行为习惯。

(二)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获得专业技能提升

从狭义的角度看,行为习惯只单一地集中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上,但从更加广义的角度进行分析,行为习惯也包括学生思想、情感、心理活动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对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要关注外部行为习惯的形成,也要关注内部健康心理活动的发展,通过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习惯统一的把握,在内外部的协调背景下,既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社会生活与个人学习。学生要明白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也要从专业技能出发将其落实于日常生活中。职业学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对学生的组织行为习惯教育要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自主发展、专业技能等方面出发,在持续组织德育的基础上,以学生健全品格的形成与良好的社会生活方式,保障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而学校教育主要在于理论,通过家校共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生活环境下无数次地重复与练习来形成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使学生以更加规范的生活方式,更加安全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

二、家校共育下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组织策略

(一)统筹安排,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组织,既要把握宏观的教育目标也要从细节的教育手段构建出发,提高养成教育组织质量。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相互促进、互相补充的优势,学校教育可以弥补家庭教育中行为习惯培养存在的缺失,家庭教育可以对学校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培养效果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重视学校教育的组织,也要主动引导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给予配合。作为教师,为了更好地拉近行为习惯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要以生活实践为根基,在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设置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在学生的反思优化、实践参与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多地集中在专业技能的教育实践环节,而在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学校教育也要有意识地开展德育工作。为了更好地保障学校教育的组织效果,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良好素质进行培养。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除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外,也可以渗透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通过学生在学校环境下潜移默化地接受行为习惯教育,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对个人行为进行改进。

(二)以身作则,环境熏陶

职业学校教育环境下,学生的文化差距较大,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作为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针对学生较强的模仿能力、家长要特别强调在家庭环境下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父母对学生开展教养行为要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以潜移默化的家庭氛围构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组织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得较为规范以及具体,但在家庭教育环境下,部分家长存在只重视成绩而忽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错误教育理念。高职阶段作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与限制,使其掌握正确开展社会生活的方式方法,在高职学生守则的规范下使其养成符合社会价值观念的行为习惯,以此开展生活与学习。为了在高职阶段对学生开展习惯培养,学校要关注家庭教育的高质量组织,通过家庭教育下父母以身作则的养成教育方法,以潜移默化的习惯养成与习惯渗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家长要重视德育与学习成绩并重的教育理念,在家庭教育环境下既要关注成绩的提高,也要关注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要在家庭教育环境下对自身的行为习惯加以规范,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持之以恒,长期培养

对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把握该环节的长期性与持续性的特点,无论是心理状况改善还是行为习惯改进都有着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为了推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组织效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持续地关注个人行为习惯的不恰当之处,以高要求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局限,也要根据规范的标准对个人习惯进行对比,明确不足之处。在家校共育环境下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把握家长、学校、学生三个重要的责任主体。教师在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要把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特点,以持续地引导与教诲,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下持续地对个人行为加以改进。面对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提出的重复训练与持续时间的养成要求,家长在对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培养时也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养成教育。学生在改善初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家长要予以鼓励并不断巩固教育效果。行为习惯养成提出的重复要求,也使得在家庭教育环境下要始终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变化与发展。面对学生日常行为中存在的习惯转变,家长要及时敏感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与调整,使其既持续朝着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也在重复地练习下巩固行为习惯的养成效果。对学校而言,持之以恒的习惯养成教育要始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家庭教育环境下学生只模糊地掌握了生活开展的方式,学校教育环境下要通过规范的限制,使学生明确各个环节的行为要求。职业学校既要对学生开展文化技能的培养,也要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生活技能以及生活常识。学校教育可以通过理论夯实的方式对家庭教育中养成的行为习惯进行强化。

三、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学校教育既要持续地开展教学改革,也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既要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也要把握持续创新教育形式,以学校与家庭、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相互配合保障教育活动的顺利组织。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长期持续组织,既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个人行为习惯开展的方式,同时也通过不断对个人行为进行调整与改进,来使其掌握良好的行为习惯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军.高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出了[J].新教育,2020:12-13.

[2]赵忠勇.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J].职业,2020:7.

[3]肖美希.谈农村高职生微习惯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