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冯艳

泰来县第三中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2400

摘要: 生物学是一门对生命现象、生物学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与生存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活化”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注重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把生物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本文将针对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高中生物;应用研究
DOI:10.12721/ccn.2024.15708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涵盖知识掌握、情感发展与价值观形成。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不仅能契合高中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还能有效提升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为此,教师需深刻理解生活化教学的价值,紧密结合高中生物课程与核心素养目标,精心策划与组织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助其掌握知识与技能,并在生活化学习中体验成就感,从而达成教育目标。

一、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意义

高中阶段,生物课程的难度增大,抽象性较强,给不少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小的阻碍。理解是学习与吸收知识的第一步,如果学生无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理解所学知识、紧跟教师的步伐,那么学习效率与成果很可能因为理解的“延后性”而备受阻碍。而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生物学科的抽象性,让学生能够基于实际的生活情境,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展开学习活动。不仅如此,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还为学生搭建起一条沟通抽象与具象的桥梁,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得以发展,为未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整节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前导入,并利用科学路径进行合理设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少教师喜欢开门见山地揭示教学主要内容,容易使课堂形成紧张的气氛,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基于此,教师可以以生活场景为基点设计课前导入工作,让所学知识更具有亲和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以“核酸”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多学生喜欢观看刑侦剧和法治节目。在这些影视作品中,经常会涉及利用DNA掌握犯罪嫌疑人信息的内容,而在亲子关系鉴定、自然灾害遇难者家属的认亲中,DNA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点,做好课前导入工作,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物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其探索精神。学生迫切地想知道DNA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用途如此之广,同时对核酸是什么物质这一问题心存疑惑,而这些疑惑与好奇就成了学习最好的驱动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从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出发,设计富有吸引力的课前导入,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要想让高中阶段的核心素养得到科学的提高,就必须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梳理,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要求,来创造生活化的情境,在教学情境中融入人文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主动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的理性思考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思考、探索,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以“遗传与变异”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如果小明父母的眼睛的颜色为黑色,小明的眼睛的颜色为棕色,那么小明的眼睛的颜色可能是由哪种遗传基因控制的?通过这个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深化对这一知识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又如,在讲述“人类胚胎发育”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母亲怀孕后妊娠反应的视频资料,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中,促使他们理解母亲孕期的辛苦,从而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方式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从而打造高效的生物课堂,实现生物生活化教学。

(三)课堂问题生活化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相融合,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引入音乐、视频素材以及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教材中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和生物学原理。此外,引导学生关注并观察生活中的生物问题,鼓励他们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共同探讨,寻找解决方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如:“在一个区域内,如果有一种新的病毒在某个地方出现,你会怎么做才能把它控制住?”通过这些问题,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学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到“人类免疫系统对稳定状态的影响”时,老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流感病毒入侵等例子,引导同学们去想一想,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均衡饮食等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这种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总而言之,通过提问接近于生活的问题,老师可以将生物学知识有效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中,对生物学和环境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核心素养。

三、结语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遵循人本化原则、多样性原则以及趣味性原则,在课前导入、教学情境、课堂提问等多个环节融入生活元素,让生活情境成为可供学生攀登的学习支架,让高中生物课堂绽放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史百俊.贴近生活的数学教学——谈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23,(29):58-60.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9.019.

[2]陈乐银.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24,(13):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