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作业是为了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练习,但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作业的设计上就会加大时长和任务量,导致学生在作业学习中的兴趣过于低下,从而影响了学习质量。在“双减”理念的推广下,通过对作业设计的优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方式投入到作业的学习中,以此利用作业的学习去巩固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对此,本文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趣味性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对于作业的学习来说,他们的积极性并不是特别的高,因为作业本就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再加上物理这一门学科知识的特点,就会导致学生学习枯燥感的增强,从而影响了学习质量。在“双减”的背景下,教师就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渗透,对作业的内容进行创新,让学生可以感受到物理作业中所包含的乐趣,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作业学习中。【1】
比如,对于“二力平衡”这个知识点来说,二力平衡的定义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来说,如果在设计作业时只是简单的背诵、做题等内容,并不能吸引到学生注意力,同时也无法提高作业设计的意义。在“双减”的背景下,教师就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渗透,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的定义在家中简单构造一个物理小实验,将二力平衡的知识点实际进行运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在家庭实验的学习中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进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促进作业设计质量。
二、探究性设计,培养学生思维
探究和思考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合理的知识探究能够使学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以逐渐激发自己的学习潜力。对于作业的设计而言,基于“双减”的背景,教师就可以利用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作业当中可以加强自己的探究性学习,利用知识点的探究去加强学生的参与感,并以此减少作业时长,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
比如,对于“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这个知识点中,它是属于物理实验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初中阶段学习电路基础的知识点,所以需要学生去重点的理解。在作业的设计中,为了提高设计的意义,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利用物理实验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去组装两个电路,分别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然后再利用电压表去测量串、并联中电压的规律,最后在进行自主总结。通过学生实际的操作与探究,利用电压表能够总结出串联电路电压两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而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与各支路两端总电压相等,从而高效地去完成教师所设计的作业,以逐渐地加强学生学习效率,促进作业的设计意义。
三、分层性设计,尊重学生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学习能力,他们在知识点的理解上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也是影响作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现象,并基于“双减”的理念,教师就可以通过分层教学这个方法,对作业的内容进行分层,通过对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以及物理基础的不同,设计出多个层次的作业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质量,尊重相互之间的差异性。
比如,对于“压强”这个知识点来说,压强计算公式有两个,分别是P=F/S和P=ρgh,前者是普通的压强计算公式,后者是液体中压强的计算公式,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分开教学,逐一理解。在“双减”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就需要借助分层的教学方式去创新作业设计,帮助学生调动自己的学习能力,激发自身潜力。例如可以将作业内容分成三部分,分别是A、B、C三个层次,按照作业难度的不同,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去设计作业,使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状态的作业内容,从而更主动地进行学习,以此能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自身学习潜力。
总之,对初中物理学科的作业设计来说,通过合理的应用,它能够成为学生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为作业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下学生自主的探究,所以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很明显的作用。而在“双减”的背景理念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需要做到创新性的研究,本文借助趣味性、探究性、分层性三种方式进行讨论,并以此去拓展作业设计的方式,尽可能的将“双减”的理念给融入到作业的设计中,从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激发作业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雪梅,苟树林.“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后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1(14):66-68.
[2]杨继明.“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减负提质”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1(1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