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探究

陶静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6

摘要: 高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准确的认识自己,认清自身的优势,接纳自身的不足,帮助大学生在日常的点滴中找到幸福,更好的适应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本文探究了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以期为更好促进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
DOI:10.12721/ccn.2022.15703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高校学习教育阶段是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成长阶段,在这个重要阶段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对待自身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是现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重要思潮之一,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既能够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创新,又能够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成长,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思路。

一、积极心理学的有关内容简述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同时也继承了传统心理学的科学成果。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帮助人们激发积极的品质,引导人们以积极的心态直面人生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与困难,并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有效处理社会关系方法。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积极心理、积极情绪和积极社会关系。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入应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构建提供了创新路径。一方面,积极心理学理念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心理健康服务除了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体,还关注全体幸福指数和体验的提升,这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与趋势。另一方面,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能得到有效的拓展。虽然国家和社会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各个高校也将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作为重点工作,配备了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相关的心理健康咨询引导人员,但大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少数具有负面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上,很少关注高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过去的“关注问题、纠正引导”转变为“注重预防,关注成长”,从负面心理纠正转向从积极角度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开发潜能,构建积极的思维,强化大学生的健康心理资本。在积极心理学的融入应用下,不仅推动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个人幸福感提升与身心健康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效构建的途径与措施

(一)构建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理念构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心理健康引导,对强化高校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完善。既要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也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在课程教材方面,建议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心理健康必修教材为基础的,配以《积极心理学》、《沟通心理学》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辅的心理健康教学课程内容体系。二是积极推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改革。一方面,对于必修课,要设计明确、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内容进行丰富,在传统关注心理健康问题防治教育指导内容的基础上,增设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关内容,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建议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教会学生掌握激发自身积极情绪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将积极情绪的激发技巧迁移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另一方面,对选修课,教师可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体验教学和参与的环节,凸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选修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幸福是什么”进行思考,并且通过大量的作业引导学生去思考怎样看待幸福、如何追求幸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和思考的实践中逐步、科学、合理的掌握获得幸福的方式。

(二)拓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载体

除了“课堂”这一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主阵地之外,高校应当积极拓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载体,比如团体辅导、志愿服务以及社团活动等,在这些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以丰富、生动、有趣的形式增加大学生的幸福心理体验,从而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与品质。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知名的心理教育专家开展团体辅导,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与教育。比如针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进行环境适应主题或者是情绪管理主题的团体辅导,针对毕业年级的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或者是就业指导等主题的团体辅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高校应当适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身边的幸福”、“心理微电影”等方式帮助学生从身边的老师、同学和点滴生活学习细节中去探索和发现幸福,并且在文化活动中鼓励学生积聚正能量,尤其是在因疫情封校的现实当下,高校更应当通过适当规模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校园新媒体、宣传栏、校园广播等途径广泛宣传幸福的故事,分享幸福感受和幸福方式,抚慰学生的焦躁心理,通过关系和谐、氛围积极的校园幸福文化氛围,提升学生个体与全体的幸福感。

(三)增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力量

增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力量是高校构建有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一方面,高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配备“幸福导师”,尤其是针对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可以安排专门的教师开展关于转变悲观思想、提升自身幸福感的相关辅导和专业咨询。另一方面,高校从校领导、院主任等管理层,到辅导员、班主任、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等一线教育和服务工作者,高校要构建起多维度、全面的、主动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力量体系,从各自的职责出发,全力配合做好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指导工作。比如校领导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统筹管理角度给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开展进行大力的支持,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心理状态分析等工作,专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实际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创新等,在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下共同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心理健康帮助和支持。

结束语:

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高校构建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高校应当对积极心理学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并且将其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水平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