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探讨

张浩 范业伟

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国有林总场,横道河林场,136313

摘要: 如何改善生态环境现状,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林业工程作为生态治理的重要手段,只有从造林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做到“绿色”,才能真正发挥林业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相关部门也应该提高对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的重视程度,提升该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应用质量。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
DOI:10.12721/ccn.2022.15707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运用无公害技术,是发展林业事业的一种必然趋势。就目前而言,此种技术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但扔需要相关人员结合病虫害滋生爆发特点和林木生长特点,不断进行新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研发,以构建起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从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1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营林方式不科学。现阶段,许多人工林种植和管理人员往往只是关注林木的生长与成林效率,而忽视了营林方式。如果营林方式不科学或不适当,极易导致林区大范围病虫害的发生,例如,有些人工林树木种植密度较大,林区透气性、透光性较差,林间空气流通不畅,有利于病虫害的繁殖,使林区面临着病虫害爆发的威胁;天然林比例较低。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人工林种植的力度,森林覆盖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然而,许多地区的人工林区树木种植结构不合理,种类单一,整个人工林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病虫害抵御能力都比较差。相较于天然林而言,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构建非常困难,尤其是病虫害天敌的引进比较困难,显著提高了人工林爆发病虫害的概率。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使得化学肥料和药剂的施用量得到了有效的减少,使得病虫害防治成本减低,在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过程中,通过合理运用综合植保技术与管理方针,在保护林区树木免受病虫害侵袭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林区树木整体生长质量,促进了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2.1育苗

育苗是林业工程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为保证林地育苗质量,就需要保证育苗阶段苗木健康,因为育苗阶段的苗木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所以对于外界病虫害不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正因如此,此阶段也是苗木染病的多发阶段。为保证该阶段的苗木质量,采用的无公害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1)需要保证苗木种子质量,选择健康种子进行培育;(2)在种子培育过程中,营养液配置需要做好成分配比,根据选择的苗木习性进行综合考虑。

2.2造林

造林是林业工程的关键阶段,为保证此阶段的苗木质量,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造林之前需要对当地土壤条件以及其他自然条件进行分析,保证采用正确合理的造林方法。(2)就目前我国林业工程建设情况而言,单一性造林方法仍然存在,但是此种方法下的林地抗病情况并不好,鉴于此,即使采用单一性造林方法,仍然要保证种植苗木数量在两种以上。(3)尽量选择本土树种进行栽种,也可以栽种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的其他类型的树种。(4)加强苗木检疫。对于造林工作而言,不仅需要保证造林过程的质量,还需要保证苗木健康,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苗木检疫,尤其在种苗阶段,检疫工作质量将会直接影响苗木健康。

2.3加强林木管理

在苗木生长过程中,合理的管理工作是保证林木健康的重要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苗圃地的水肥管理,保证林木生长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以提升林木的抗病能力以及适应性。(2)需要及时清理林场中的杂草,修剪林木的枯枝病枝,并且及时焚毁,防止病虫害进一步扩散。(3)加强林苗圃地巡检,杜绝乱砍乱伐以及过度放牧,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2.4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系统

为保证林地病虫害防治质量,就需要做好预测工作,以便可以防患于未然。就林业病虫害形成而言,虽然各类病虫害种类较多,但是不同病虫害都具有发病规律,因此,只要知晓规律,便可以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保证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准确性,要建立科学的病虫害监测系统。(1)制定一整套完善的巡检制度,提升苗圃地相关数据的监管能力,如土壤数据信息、植物生长情况等。(2)做好苗圃地区域内的气象监测工作,并根据气象变化情况制定不同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2.5加强种苗的检疫

做好种苗的检疫工作是提高苗木抗病虫能力和成活率的关键措施,以保障苗木健康、茁壮生长。林区种植与管理人员要充分重视苗木的培育与检疫工作,培育具有较强抗逆性、适应能力及抵御能力的苗木,不给病虫害的繁殖与生长提供场所,保护苗木免受病虫害的侵袭。

3林业病虫害防治中无公害技术的运用

3.1营林技术防治

营林防治应避免树种过于单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树种选择,并对造林数量做合理、科学地安排。应始终坚持适树、适地的种植原则,结合种植地区的土壤特点,进行树种的选择。所栽种的树种,要优先选用抵抗力强、病虫害少、适宜生长的树种,如此才能保证苗木的存活率。

3.2微生物防治

所谓微生物防治,即采用病毒、真菌、细菌以及可以分泌出抗生物质的抗生菌,来防治病虫害。比如,利用细菌中产生的苏云金杆菌可对多种病虫害进行防治;真菌中的白僵菌可以在多种昆虫体上寄生,利用此特性,能够有效防治马尾松毛虫及天牛虫病害。

3.3天敌昆虫防治

在整个自然界中,病虫害的特异天敌有许多,这些天敌会捕食或寄生病虫害,比如花绒寄甲、赤眼蜂、周氏啮小蜂等。在运用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时候,可根据这些昆虫天敌的特点,在病虫害区域内引入和繁殖天敌昆虫,通过天敌昆虫种群数量的增加,达到降低病虫害发生密度,控制病虫害的危害,使林业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3.4鸟类防治

鸟类防治,也是无公害防治技术中的一项有效措施。许多鸟类是以病菌、昆虫为食物来源,比如啄木鸟、杜鹃等。在防治病虫害的时候,应充分利用这些鸟类的捕食天性,对病虫害进行捕食,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降低人工成本,而且还能有效减少对林业环境的污染。啄木鸟喜食松毛虫。据相关数据显示,一只成年的啄木鸟在夏季的时候,每日能够捕食的林业害虫,可达200只,幼鸟每日的进食量也超过25只。所以,可在林业病虫害区域设置人工鸟巢,引入更多益鸟在病虫害区域产蛋、筑巢,确保林业区域中的生态结构完整性。

3.5物理防治

主要是采用物理手段,来对病虫害滋生环境进行破坏,或是治理已经出现的病虫害,降低其存活率。当前较为常用的手段有高温、光、电、声等。同时,还有借助物理器械,对各种生长期的虫子进行捕杀,或是利用虫子的趋光性等特点,集中大量的虫子,再展开捕杀操作。此外,相关人员还可通过利用涂料和薄膜,防止虫子靠近树木。上述这些技术均是无公害防治技术,不会影响到树木生长和周围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营林方式不科学、天然林比例较低是当前造成我国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体而言,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做好育苗管理工作、科学造林、加强种苗的检疫与林业管理养护、建立完善的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以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阵。浅谈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8,38(2):185.

[2]张旭。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进展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9,39(1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