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负压封闭引流在烧烫伤创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曾蓉

广州市正骨医院,510000

摘要: 目的:研究负压引流技术(VSD技术)在临床烧烫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浅Ⅱ度烧伤烧烫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并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治疗,以评价其疗效。结果 采用VSD技术治疗的患者(实验组),治疗优良率为94.87%,远高于采用常规换药方式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82.05%),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远优于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如实验组患者的肉芽组织生长时间(2.6±1.4d)短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5.8±1.9d);实验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4.5±1.6d)短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9.8±2.2d);且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3.0±1.5)小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5.8±1.6);实验组患者的的治疗满意度为92.32%,优于采用常规方式治疗的对照组患者(73.36%);同时从治疗费用而言,实验组患者的的治疗费用为1.2±0.2万元,低于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1.9±0.1万元),且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为出现不良反应,数据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负压引流技术(VSD技术)在临床烧烫伤患者中的应用中可缩短创口愈合时间,促进肉芽生长、降低手术费用等优势,且治疗中无不良反应产生,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负压引流;烧烫伤;疗效评价;创口愈合
DOI:10.12721/ccn.2024.15711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烧烫伤患者的治疗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对于烧烫伤,主要由火焰、热液及蒸汽等所致,致使患者皮肤或组织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对于一般烧伤而言,创面难以愈合或者愈合慢,在临床,普遍采取磨痂、清创换药等方式促使肉芽生长,但愈合时间慢病程长,患者在治疗中需承受长时间病痛折磨,且容易造成疤痕,对皮肤美观造成影响。在临床,如何采取有效方式提高创面的愈合率及减少治愈后的皮肤疤痕是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发现,采取负压引流(VSD)的方式对于烧烫伤患者伤口的愈合具有较好的效果,尤其对于临床常见的浅Ⅱ度烧伤伤口,疗效显著,在临床应用较广;且采用该种技术,临床治疗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在减低患者治疗费用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痛苦,治疗周期短,创面愈合快,广受广大医护人员的认可。本文将从传统换药技术与负压引流技术对浅二度伤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以论证VSD技术的有效性,具体研究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烧烫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为火焰烧伤、热液烫伤、蒸汽 烫伤、热压伤等患者;入院后经临床诊断为浅Ⅱ度烧伤。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具体分组如下:对照组共计39例,男性21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8.5±2.5岁;实验组患者39例,男性23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7.2岁±2.9岁;以上患者受伤部位分布在四肢、双手、躯干等部位。以上患者,严格按照入组标准筛选患者,即年龄应在30-60岁之间,无糖尿病、血液病等患者,且心脏功能无障碍等;同时严格按照排除标准排除因电击伤、化学烧伤等热力以外因素导致烧伤的患者,排除精神病患者等不愿意配合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采取随机原则分配,并对其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受伤方式及受伤部位等采取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于纳入对照组的患者,采取传统换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即清除伤面坏死组织、分泌物,用碘伏消毒、包扎,每天换药一次,换药时观察创口情况,清除创面分泌物及液体。实验组:对于纳入实验组的患者,采取VSD技术进行治疗,VSD器械采用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产品型号为PUBA型,黑色,VSD敷料为聚氨酯敷料,具体治疗方式如下:清除创伤坏死组织及分泌物,并进行止血处理,再使用生理盐水、碘伏等溶液进行消毒、冲洗周边皮肤。用纱布将皮肤及创面擦干后根据创面大小将VSD敷料进行修剪并贴合在创面上,并采用医用贴膜将VSD敷料固定在伤口上,将固定的VSD敷料进行裁剪并将吸盘冲洗管路插入敷料,将吸盘贴合VSD海绵后用固定贴膜将吸盘固定在VSD敷料上。同时使用医用贴膜再次固定VSD敷料及吸盘,保持医用贴膜超过伤口及VSD敷料3-4cm,使贴膜与创口周边皮肤保持有效的密封性,防止漏气的发生;吸盘一端引流管接负压引流设备,并保持负压在 125~450mmHg,保持VSD敷料收缩变形并有引流液流出为宜。治疗时应注意引流管引流情况,如出现堵管等情况应更换敷料。治疗5-7天后去除敷料,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如生长良好,创面缩小则可进行植皮或其它治疗。治疗期间每日采用肝素通过冲洗管对引流管路及创面进行冲洗。以上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均对患者采取对症治疗,如抗生素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治疗效果,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如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创面修复时间、疼痛评分、满意度评分、治疗费用、不良反应等,具体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1)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表1  疗效评价标准说明

1.png

2)疼痛效果评价标准

疼痛效果评价采取VAS视觉评分进行模拟评价,分值越高则说明患者越能感受到疼痛。具体如下:0分表示不疼、10分表示最疼,具体数值由对患者讲明评分准则后,由患者根据自身感受对疼痛效果进行评价。

3)满意度评价:

分别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与评价,评价等级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体满意度按照(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调查总人数*100%进行计算。

1.4 统计学分析

以上统计数据,采取统计学工具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工具选用SPSS22.0,并对其进行t检验,统计学数据以统计结果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2.1 治疗效果评价

分别按照1.3所示的评价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经评价分析,采用VSD技术治疗的患者(实验组),治疗优良率为94.87%,远高于采用常规换药方式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82.05%),且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n(%)

2.png

2.2 治疗后各项指标观察情况

经过调查分析,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远优于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如实验组患者的肉芽组织生长时间(2.6±1.4d)短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5.8±1.9d);实验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4.5±1.6d)短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9.8±2.2d);且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3.0±1.5)小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5.8±1.6);且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3  治疗后各项指标观察情况分析  (x̄±s)

3.png

2.3 满意度及治疗费用评价分析

经过统计分析,实验组患者的的治疗满意度为92.32%,优于采用常规方式治疗的对照组患者(73.36%);同时从治疗费用而言,实验组患者的的治疗费用为1.2±0.2万元,低于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1.9±0.1万元),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经临床调查研究,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过敏、发热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临床上对烧伤患者传统治疗方法是清创、换药,清除坏死组织,通过频繁的换药,清除泌物,保持伤口引流通畅,减少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使局限,待肉芽组织新鲜后行延期缝合或取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以期覆盖创面;每次换药时患者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患者很难忍受,效果不理想,故寻一种较好的方式治疗烧伤病人。

VSD技术是一种新引进的对非慢性创面(如手术后缝合创面、机械创伤、切割伤创面、浅II度的烧烫伤创面)进行引流。VSD负压封闭引流是在一个密闭的系统内行,有效地预防了常规换药和引流可能招致的污染和感染,减了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同时,负压封闭引流所采用的敷料为医用泡沫材料,属合成敷料,外观形同海绵,早期曾被称为人皮,可有效减少裸露创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冲击。即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的优点是传统治疗方法无法达到的。

研究发现,采用VSD技术治疗的患者(实验组),治疗优良率为94.87%,远高于采用常规换药方式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82.05%),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远优于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如实验组患者的肉芽组织生长时间(2.6±1.4d)短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5.8±1.9d);实验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4.5±1.6d)短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9.8±2.2d);且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3.0±1.5)小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5.8±1.6);实验组患者的的治疗满意度为92.32%,优于采用常规方式治疗的对照组患者(73.36%);同时从治疗费用而言,实验组患者的的治疗费用为1.2±0.2万元,低于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1.9±0.1万元),且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为出现不良反应。综上所述,与传统换药治疗相比,VSD技术对创面的修复效果更好,不仅治疗时间缩短、减轻患者痛苦,且烧伤感染率和治疗费用也降低,可作为治疗烧伤创面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崔鹏;胡佳;李培;周钦;胡洪鹏;陈晓霞;贺斌.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湿润烧伤膏序贯治疗Ⅲ期压疮疗效分析[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23(01)

[2]丁云林;王少根;姜金珠.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J].中国美容医学,2022(11)

[3]刘旭良;李伯庭;郑介柏;王兆杰;方雄明;张瑞;温钰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外用万古霉素治疗骶尾部难愈性压疮的效果[J].医学信息,2022(17)

[4]陈华;高磊;程景波;罗晓彬;刘坤;陈绪广;万朝茹;胡昭华.负压封闭引流下骨水泥联合股后带蒂肌皮瓣移植治疗坐骨结节Ⅳ期压疮的疗效分析[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22(06)

[5]杨自蓉;杨淑华;方学文;郭淑春;邓圣粉;吴悔;沈志丹.集束化护理干预在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肌皮瓣治疗深度压疮病人中的应用[J].循证护理,2022(10)

[6]孙丰华;杨阳;张茂红;胡云健;孙诚;黄玉萍;陈建民;刘国印.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压疮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东南国防医药,2021(06)

[7]张娟;张春燕;付艳玲.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老年卧床患者Ⅲ、Ⅳ期压疮疗效研究[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21(04)

[8]王思佳;刘进辉;刘冬梅;白晓龙;李宏伟;宋斌;聂晓东;吕东亮.Ⅲ级~Ⅳ级骶尾部压疮不同治疗方法效果评价对比研究[J].吉林医学,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