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如果想要长期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必须拥有一批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则要借助职业教育院校的力量。职业教育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然而许多院校并没有认识到职业技能与精神融合具有的重要意义,以致于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故而院校应深入研究教育现状,从实际出发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使技能与精神相融合,奠定学生成长基础。
1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现状
当前大部分职业教育院校将技能教授作为培养中心,忽略精神培养,所用方式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针对职业精神创建的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没有确定具体的目标,培养方案缺乏可行性与有效性。
1.1课程教学方案缺失职业精神培养
对于学生培养职业教育院校始终将精力投入专业知识以及技能运用等方面,职业精神在教学当中并没有得到体现。而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主要是下述方面导致:其一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将教学任务放在首位,只考虑专业知识传授,毫不在意职业精神运用。其二设计的教学方案缺乏职业精神培养,授课过程中老师也没有引入相关内容,学生难以形成职业精神。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院校依旧选用传统培养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就业率,鼓励学生考取专业资格证书。通过思政课程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但教学方案存在许多漏洞,难以整合职业精神技能。
1.2职业精神培育缺乏相应的教学教材
基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提出的需求,职业教育院校愈发重视职业精神培养。但院校对职业精神培养的研究只停留在表层,缺少配套教材。从学校自身角度来看,院校应给予职业精神培养足够重视,从不同方面入手将职业精神与教程相结合。从文化层面来看,可适当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强宣传力度,让行业文化嵌入学生脑海中,通过校园独有文化实现职业精神培养,注重细节把握,进而为社会和国家提供更多技能型人才。
1.3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相互融合培养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伴随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愈发重要,考虑到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院校应对当前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确定培养目标,将职业精神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但是某些学生对所选专业缺乏足够了解,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对专业的兴趣。可以看出,如果缺乏学习动力,定然难以确定工作方向,无法理解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此外如果院校没有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职业精神培养将更为困难。如今,院校主要通过笔试以及实践操作当方式掌握学生学习能力,少数院校通过计算机考核学生。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平常成绩以及期末成绩,后者旨在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结合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予以打分。故而院校围绕学生形成的评价机制以技能为主,缺少针对职业精神的评价指标,学生自然不会认识到职业精神对自身的意义。
2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2.1建立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目标
伴随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院校愈发重视教学模式应用以及学生毕业规划,基于职业创建文化体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加强培养力度,形成职业精神。在现代化技术影响下,科学技术更新迅速,学生不仅要能够熟练应用专业节能,同时还需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对职业以及工作岗位有正确认知,不仅如此还应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故而对于职业精神培养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创建多元化培养体系。而学习是实现培养目标最为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职业技能与精神融合的关键。以培养职业一线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围绕企业岗位群与职业专业群相结合,设计技能训练和实训方案,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建立一完善的理论知识、技能水平、综合素养协同育人机制,从直观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进一步强化职业操守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2.2建立职业精神培养双导师”机制的评价体系
“双导师”制度是指学生进入顶岗实习的一年期间,由学校带班老师和企业带班导师相互联动的“双导师”模式。学校内部教师的工作目标就是掌握实习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后运用所学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同时指导学生融会贯通岗位技能与专业技能的运用,指导个别后进的学生进一步完成技能指导与职业能力的培训项目,最后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企业导师就是在提供实习岗位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创造岗位环境,掌握学生在岗上班动态,注重考核学生岗位技能的掌握程度与运用熟练度,分析评判学生在岗工作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要素。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精神纳入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考核,在职业技能的实践过程注入职业精神的考核模式,设置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过程的评价考核“双体系机制。
2.3职业精神必须贯穿于职教课程教学体系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需要更多的优秀技能技术人才,我国高职院校既肩负着职业精神培养的历史重任,也是义怀容辞的职责,因此,高职职校应把培育职业精神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规划方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通过言传身教开展日常教学,对学生和学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有着深耕细作的效果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具賄职业精神等自身综合素质非常优秀的教师来说至关要。职业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任务,培育过程需要--个不断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方案与培养模式时都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在学科设置和教学运行中,个别学院除了注重职业技能的教学实践外,还极力依照企业实际岗位的配置与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却忽视了职业精神内容的培养,导致日常教学活动难以引用职业精神的培养教学的有效投入,这也是职业精神培养无法获得教师在课程中组织教学实践的瓶颈所在。
3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职业精神培养属于长期工作,需结合专业结构特征、专业技术以及市场需求等不同方面内容,创建理论体系,基于此选择适当策略实现职业精神与技能融合,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掌握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创建教学模式,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提出的要求,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形成良好职业技能,奠定就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煌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9).
[2]张玉珍,姚玉兵,何淼.关于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提高与职业精神培养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国际教育论坛,2021,2(12):21-22.
[3]朱明,陈小腊.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探析[J].高教学刊,20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