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体验的探究

石俊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实验小学,贵州印江,555200

摘要: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通过教师、学生、内容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进他们的操作体验,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发展以及信息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体验
DOI:10.12721/ccn.2022.15708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通过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所以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采用合适、灵活的教学方法革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加强学生学习体验。

一、小学信息技术加强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生本,依情设境

学生是参与信息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亲历实践活动中增进自身的体验,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学习是一个经验转换、形成认知的过程,学生只有参与其中,加强情感的投入,才能促进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要精研教材、分析学情,并依情创设教学情境,能增进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借助于生活情境引领学生理解事物、获得经验,从而形成深层次的理解。教师要引领学生从生活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场景、生活现象,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能吸引他们顺利地融入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即“初识画图”。一项主题课程的展开,往往需要建立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的课堂活力以及培养学生对于画图的兴趣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首先可以以“画图”在美术学科的应用为例,借助小学美术课程的学习工具即画笔、橡皮、画纸、颜料等美术工具,引出学生对利用电脑画图的想象空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提高对于信息技术画图的期待,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关联美术学科的知识能力,答复教师设置的疑问,指引了学生在电脑画图的思考。学生通过 Windows 里自带的画图程序,结合原先的鼠标以及键盘的操作技巧,对于程序的启动与退出轻松习得。而激活学生浓厚兴趣的是教师在传授画图工具中的“刷子”“铅笔”“橡皮”等元素,以学生脑海中描绘的想象蓝图通过实际验证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作图工具展开积极学习态度。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为学生所熟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去主动探究,促进他们对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能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二)在任务驱动下,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主体”为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实例,借助任务驱动式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思考、探究、交流,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WPS文字”中插入艺术字环节时,笔者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首先,在“WPS文字”中插入艺术字。学生独自进行尝试,在工具栏中点击“插入”,选择“艺术字”,可以看到有多种选项,根据实际需要和个人爱好选择艺术字形式。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刚才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操作经验在小组内交流,请教或帮助左右同伴完成任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并以幻灯片形式呈现在“WPS文字”中插入艺术字的操作步骤及常见问题。

其次,调整艺术字的位置及掌握图文混排方法。结合案例提问:如果将插入的艺术字移到自己喜欢的位置,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利用上一课图片混排方法迁移到艺术字的混排,由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将尝试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在组内交流,选派代表上台演示。最后师生一起总结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最后,自主创作设计一张圣诞快乐贺卡。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灵活运用插入图片、艺术字等图文混排知识技能,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纷纷把贺卡送给好友送给老师,言语中充满自豪。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即以案例为依据,结合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掌握教学重难点,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三)方法多元,促进互动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时,单靠枯燥的讲授往往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让他们在讨论交流、探究体验中理解抽象的内容,从而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生本特点,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交流,从而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例如,教师在教学画图此类实践性较强的学习课程时,可以采用项目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课堂教学情景活动,在实践中渐渐提升应用计算的思维能力。以“画方形和圆形”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学生的创作专题活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以项目的教学方式,设计此类情景活动。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掌握画方形与圆形的技巧时,开展创意比赛活动。以圆形与方形或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其他线条与图形的画法技巧,借助以前的鼠标键盘知识,开发学生对于画图工具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将创意大赛提前公布,并且设计奖励措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要以教促学,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充分利用互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意愿。在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通过引导、点拨,教会他们互动交流的方法,增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体验。教师不能直接将所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要让他们自己思、自己悟,从而获得深度的感知。

(四)巧妙引导,自主体验

教师以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参与,将自己的体验运用于知识的加工过程中,从而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体验中,为他们留有充足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动脑思,获得亲历的体验。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让他们开展深度的思考,从而将自己的体验转化为知识,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精心设计内容,引领学生融入情境中体验。对于有难度的内容,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回顾旧知,循序渐进地教学,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引领学生实践,让他们通过体验来获得经验,掌握知识。

二、结语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体验的空间,让他们动手做、动脑思,从而能增进自己的体验,促进信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明生.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7(12):34-36,6.

[2]郝雷.体验式学习视角下高中物理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9(3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