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研究

曾小燕

广东韶关实验中学,512026

摘要: 主要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分析通过挖掘传统元素,设计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强化文化认同;设置合理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三种教学策略,充分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从而逐渐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品质和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
DOI:10.12721/ccn.2021.15700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为目标,彻底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实际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深厚的理论,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品质和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1.挖掘传统元素,设计教学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想要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逐渐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全面了解学生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动探究意愿,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其次,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既要保证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又要提高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在部编版“家的意味”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孝敬长辈,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教师要充分将本节课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学生渗透古代的家规、家训,并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对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知道孝亲敬长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2.创设生活情境,强化文化认同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性格活泼开朗,且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同时,在当前的信息化发展阶段,学生十分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学生忽视中华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在其中为学生渗透德育知识,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能够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此外,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从而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政治核心素养。例如,在部编版“诚实守信”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能够换位思考,尊重和理解他人。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介绍商鞅变法的故事,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强化学生对传统美德的感知。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探讨诚信的含义,促使学生知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民法原则,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3.设置合理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交流和讨论。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记忆,还能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中,逐渐悟出人生道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指明方向。例如,在部编版“延续文化血脉”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懂得文化自信的内涵和重要意义,认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个重要阶段;如今中国接受了很多新鲜的东西,那么中华文化还是中华文化吗?中华文化对个人的影响等,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逐一解答。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过程,更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过程,有助于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延续文化的血脉。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期,他们好奇好问又富有想象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见。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个动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一个有趣的典故,都能让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从而改善灌输式教育导致的沉闷、僵化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启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纵观而得的尽是璀璨的星火:浩大纯美的远古神话,洋洋洒洒的诸子散文,博大精深的辞赋经文,经典纯美的唐诗宋词,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生动素材。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诚信、感恩、孝道、仁爱、慈爱、正气、勤学、节俭、修身、立志等,这些精神财富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也是当代中学生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让文化滋养生命,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完成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

5.教师投入情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上情感的灵魂

不管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多么精美,选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多么经典,如果教师不投入教学情感,教学语言平铺直叙,给人照本宣科的感觉,学生就有可能在催眠曲中昏昏欲睡,感受不到所选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应有的魅力,也就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设立符合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的教学情境时,必须充分投入教师个人情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上情感的灵魂,去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情感在所设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情境中得到充分的体验,从而潜移默化领悟到教师所要传达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点亮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从语言、语调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上情感的灵魂,去打动学生的心灵,滋润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结论:总而言之,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师

的神圣使命,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大胆创新,从而打造精彩的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完成立德树人的学科使命。

参考文献:

[1]杨秋磊,刘彤,赵玉光.传统文化对当前道德与法治建设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20(29):117-118.

[2]林振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分析[J].新课程,2020(41):226.

[3]王国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与途径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0(2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