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基于相关部门的政策要求,为了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程度,推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传统的信息共享方式向智能化的信息共享方式转变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可以提升信息的流通效率,部门间信息资源汇聚平台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建立一个综合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各类社会信息的交换和整理,政府的基础可公开数据都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分享[1]。税务、电信等信息都在平台上公开,实现社会信息多元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平台的综合利用。加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本文的政企协同办电信息共享平台也为日后的其他信息平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政府和企业中的相关信息对外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为了保证信息共享平台的安全性,应设置信息保密方法,人脸识别技术是现代化的身份识别技术,依据用户的面部特征进行身份的识别,基于人脸成像技术对人脸进行近似分析识别人的身份[2]。人脸识别同指纹识别技术一样都属于生物科学和保密科学的交叉技术范畴,具有不易复制的优势,可以很好的保证共享平台中的信息安全。
1.政企协同办电信息共享平台硬件设计
基于政企协同办电信息共享平台的共享需求设计人脸识别的平台登录方式,平台硬件如图1所示:
图1 平台硬件
平台的硬件组合如图1所示,基于人脸识别技术,该平台中包含两台人脸识别设备。两台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开启一台设备,另一台作为备用设备存在。
1.1设计人脸识别平台登录设备
人脸识别设备和平台的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又和数据的服务器相连,保证人脸识别的数据可以直接和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3]。人脸识别采取的是红外线扫描的方式,将红外线发射器安装在人脸识别设备的内部,红外线发射对人脸的数据信息进行识别,为了增加图像比对的综合效率,人脸识别设备采用高分辨率的摄像头和PC端显示屏。红外线可以通过温度变化等原理对人脸进行信息捕捉,并通过高清摄像头将图像传输数据库进行数据比对,将人脸的数据进行编码后与注册平台的人员信息进行比对。识别成功后显示登录成功。
1.2设计数据服务器
对于信息共享平台来说,相应的数据传输器应具备良好的性能,数据服务器和平台控制器相连接,实现数据传输的通路。数据服务器中加入数据处理芯片,可以在企业和政府的数据转换的过程中实现数据的处理,数据服务器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库中对人脸识别数据的处理是两个模块[4],该服务器专职处理政企协同办电信息共享数据,独立于视图数据处理而存在可以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而数据处理芯片的加入则增加了数据的安全性。且数据服务器处理的数据直接反馈到PC端的显示器上。
2.政企协同办电信息共享平台软件设计
2.1政企协同办电数据共享链路设计
针对平台的需求,为了保证交互模块功能的实现,需要对信息共享的链路进行设计,外部链路指企业在和政府进行协同办电信息交互的时候,建立相互交流的链路。链路还可以将政企协同办电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防护系统进行连接,防护连接的链路被称为外部链路。考虑到企业地区不同,链路的连接点设置为三个,政务外网接入、政务内网接入和国际互联网接入,国际互联网接入主要是方便跨国企业等进行信息共享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政府的网站进行连接,在外链的网络上选择光纤铺设网络,如果企业距离政府较近还可以采用双绞线的连接方式,该方式的数据传播方式虽比较快,但是受限太多,可以采用的企业不多。为了保证外部专线线路的安全也应尽量采取光纤铺设的方式,在保证信息传输效率的前提下,保证传输设备不会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被外部攻击。
基于各企业的类型、业务的操作方式和信息共享特征,在保证企业和政府二者协同的平台本身还应加入内部链路,内部链路可以有效的处理交互业务的信息,且实现平台内的信息共享功能。企业和政府能够实现数据的交换,考虑到链路的不中断特质。可以在服务器上建立数据接收的客户端,在双向无数据交换的时候,客户端可实现数据的收发,且保证链路的安全稳定。
2.2人脸识别模块
为保证政企协同办电信息平台的信息安全性,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其中,将识别的人脸信息进行数据库的数据比对,在技术层面可以适当改变图像的处理技术,使图像变得更加清晰,在平台登录之前可以通过人脸检测的方式验证平台登录的身份,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平台中的信息安全。平台的人脸识别模块会提示登录人员排除识别干扰,当人脸识别模块识别结果和数据库中记录的信息不相符时[5],则会判定数据接收异常,只有人脸识别结果符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才会判断该用户可以登录。人脸识别模块中采集的数据都会保存到相应的数据库中。
2.3设计政企协同办电信息共享通讯服务层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政企协同办电信息共享可以通过信息共享通讯服务层实现,通过信息共享通讯服务层采集相应的社会信息,可以将零散各处的企业的信息进行采集和汇总,并由共享通讯服务层实现数据的跳转,在共享平台中实现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数据融合。并通过数据交换服务器将融合后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原始数据库中的平台数据通过安全链路进入信息共享通讯服务层,服务层将信息进行信息数据分类并进行企业信息和政府信息的交换,交换后的数据按照数据标准和规则在数据整合模块实现数据整合。信息数据仓库中接收数据整合后的数据,企业和政府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权限进行数据的调取。
在政企协同办电信息共享通讯服务层,内网数据是不被公开到平台界面上的,只有有特殊权限的人才可以查看。外网的公开数据也必需经过人脸识别才能登录查看。信息共享通讯服务层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挖掘,将信息数据仓库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后再存储资源共享库中。
3.平台测试
为了验证该信息共享平台的实用性,采用平台测试的方式进行平台功能和性能的验证。在适合的实验环境中对用例和共享信息的效率进行测试,并针对实验结果对平台进行改进。
3.1测试环境
平台测试的环境搭建的参数如表1所示:
表1测试环境参数
本文的平台测试的测试环境参数如表1所示,利用政府的公共网络。服务区和操作系统的选择尽量考虑大部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常用设备,提升平台的兼容性。考虑到数据交换的数量和要求的数据交换速率对数据库和CPU进行选择。服务器的数量为两台,一台用来采集应用和进行负载均衡,另一台部署测试的软件环境。
3.2测试结果
在进行测试之前要对平台中是否为最新版本进行检查,对平台进行重新启动且观察平台中的信息是否达到了本机的内存的50%以上,保证网络的连通性,确保与服务器的网络连接通畅。为了验证平台的保密性,对计算机的防火墙策略进行修改。避免平台在测试期间被其他软件干扰,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在本文设计的信息共享平台中,将在线的用户数量从100人增加到5000人,查看平台的信息展示反应时间。测试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测试结果
本文设计的平台的测试结果如图1所示,随着登录平台的人数逐渐增多,平台的信息展示时间也越来越长,但在测试的人数范围达到最高5000人的时候,本文平台的并发时间也保持在5s以下,平台的信息处理效率很高。
结束语
本文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对信息共享平台进行设计,并通过平台测试的方式验证了该平台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该平台阐述了人脸技术对信息的较高的保护性,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中的图像处理算法融入到信息分享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并且对相应的平台开发环境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人脸识别的应用是建立在自然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对平台的使用环境是一种限制,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增加识别的分辨率,对平台进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田少卿,姜帆,黄崇利.自贸港供应链信息补偿机制与服务平台构建[J/OL].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1[2022-01-26].https://doi.org/10.15886/j.cnki.hnus.20220104.001.
[2]姚子健.涉税信息共享平台法律实证研究[J/OL].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4[2022-01-26].https://doi.org/10.14084/j.cnki.cn62-1185/c.20220117.002.
[3]王平,王璟璇.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科研经费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01):177-180.
[4]钱鑫阳,李芳.基于云平台的闭环供应链信息共享演化博弈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21,43(06):606-616.
[5]苏海军,刘晓焜,侯应龙,等.基于数字化转型的政企协同办电基础数据融合共享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1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