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一种常见病,此疾病具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同时也具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疾病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病变,此情况下其管腔中会产生出血和血栓,导致血管受到了严重阻塞,此时患者的冠状动脉或出现供血不足或供血中断等情况。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较急,而且疾病的发展也比较开,患者患病后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般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况,导致其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疾病症状,此类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护理十分重要。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研究的目标全部为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这些患者在我院接受治疗,选择其中的9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两组中各有45例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人数相同,患者年龄区间为41~69岁,平均年龄为(55.01±4.03)岁。出现梗死的部位主要为广泛前壁、下壁、前壁。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后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护理时,应用常规措施,主要对其疾病情况进行明确,观察其生命体征情况,按照医嘱对患者展开治疗,将一个良好的出院环境提供给患者,对其疾病发展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明确。
观察组患者护理时,应用的措施为重症监护优质护理。具体如下:① 普通护理。此疾病患者需保证绝对卧床,此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辅助患者将床上活动、洗漱、大小便和翻身等完成,对其展开饮食指导,并进行心理疏导,将负性情绪进行缓解。和患者的疾病症状相结合,对患者使用吗啡和杜冷丁等药物进行镇痛,以此使其胸痛症状得以缓解。及时对其展开吸氧处理,对其心肌缺氧状态进行改善,让梗死的面积得以缩小。通常情况下,此类患者的氧流量需控制在2 L/min,不能>12 L/min。②心电监护。在住院期间,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需密切观察,如果产生了室性心动过速和频发性的多源性室性早搏,此时需及时上报医生进行处理。③ 疾病观察。患者的面部表和体温以及尿量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如果出现四肢湿冷、心力衰竭和血压下降以及心源性休克需及时展开救治。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处理研究中各项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使用标准差和%表示,t和X2对数据进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一 对比患者住院情况
表二 对比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3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一般比较严重,部分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等情况,导致其病死率增加,所以此疾病的治疗需加大重视。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还需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此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重症监护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可以让患者的治疗效果得以显著提高,并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疾病症状得以有效改善,甚至还可以将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起来。所以,此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燕, 刘中华, 塔林萨日娜. 重症监护优质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9(05):73-74.
[2] 姬东坡. 重症监护优质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 25(22):129.
[3] 万萍.对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03):254-255.
[4] 赵玉勤.重症监护优质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6):2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