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学科,其中蕴含的知识点也十分众多和复杂,正是这些因素导致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整个历史教学的水平和效率。为了更好地改善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就需要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各个知识点建立有机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历史学习结构,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历史教学是中国初中教育时期的重点教学课程,是学生必学课程之一,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有重要意义。但是实际的历史教学情况也不容乐观,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不仅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率,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落后,依旧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灌输考试所考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其次,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而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死板灌输,再加上并没有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感知和学习历史知识,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建立起联系,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
二、新课程下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一)吃透教材,立足新课改教学目标
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性质的文化课程,是学生系统了解和学习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重要路径。但由于历史学科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副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程度不高,同时由于其学科内容涵盖了从夏商周到当今的历史事件,纷繁众多,时间长,范围广。另外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背景下,由于教学目标的变化直接导致出题的变化,死记硬背题型少,理解运用题型多。这些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更好地做好初中历史复习工作,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吃透教材,立足于新课改的素质教育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学习对于历史知识积累、人文素养培育、价值观念塑造等方面带来的重要影响,最终实现初中历史的高效复习。
(二)多措并举,基于认知水平查漏补缺
1.灵活运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极为高效的工作和学习工具,是通过文字、图形、表格等形式对知识进行结构性地脉络梳理,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识架构和体系。
例如“洋务运动”是由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的自救运动,其探索重点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影响是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此类推可通过思维导图整理出全部历程,同时还可通过思维导图清晰发现,近代化探索已由最初的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发展至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其中经历了不断推进和逐渐深入的漫长过程。实质上在初中历史复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可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及理解偏好进行个性化思维导图的设计,在绘制过程中可由思维的拓展和发散逐渐发现知识盲区,进而能够针对性地巩固学习,最终实现查漏补缺。
2.巧用公式法串联知识
在历史长河中,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发生原因、推进过程以及事件结果都是遵循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规律。例如就某一个历史事件而言,贯穿其始终的不外乎于“时间、人物、地点”,即在什么时候谁在某地做了什么事情。将这一过程化为公式则为“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始终过程+历史意义”,其中“始终过程=发生原因+发生过程+最终结果”,而“历史意义=事件特点+事件性质+事件影响”。公式中涵盖的每一个因素都能够继续衍生更多的“公式”,由此及彼,由点及面,便能够迅速组织历史知识的网络化框架,最终实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小组协作提升效率
学习是一个参与性的过程,并不是教师主体的“独角戏”。为了更好地增强历史复习的实效性,这需要充分挖掘学生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将历史复习活动视为一种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而非被动的知识灌输和接受。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忱。小组人数不宜过少或过多,以6-8人较为常见,可基于组员个性化的性格差异及其特长进行角色分工,让每一个组员都能够得到表现的机会。教师可设置历史知识复习的探究主题,例如,对不同时期发生,但性质却存在一定相似性的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比较,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头脑风暴,尽可能地讨论出更为全面的异同点。如中国近代在不同历史时期签订了许多不同的不平等条约,那么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性,由此引导学生小组能够有思考空间进行热烈讨论,进而在潜移默化之间补齐知识短板,拓展知识面。
(三)重在平时,培养高效的历史学习习惯
知识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的巩固复习。正如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遗忘曲线规律所示,习得的知识如果不抓紧时间进行巩固记忆,一天后将只剩下原来的25%。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持续总结、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始终,重在平时教学,而非临考磨枪。首先需要教师不断开拓教学思路,增强历史知识教学的趣味性,降低历史知识的理解难度。学生只有真正理解知识了才会入脑入心,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强行记忆。其次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复盘学习意识,当天接受了新知识后便按天、按周、按月进行循环复习,进而降低遗忘曲线的影响,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
三、结语
中考历史试题的变化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历史教师要以此为契机,总结高效的历史复习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尝试,以提升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生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宋伟.对高效提高初三历史总复习质量的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8(04).
[2]郭占发.如何做好初三历史复习质量[J].课程教育研究,2016(11).
[3]甘得虎.初中历史复习教学探讨[J].文渊:高中版,20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