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有效理答

王素清

张家口市职业教育研究室,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 中职语文教师课堂理答水平非常重要,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质量。消极理答严重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熄灭学生求知思维的火花,甚至使学生彻底对语文失去学习兴趣。中职语文教师消极理答的原因有三,即放不下教师的架子、知识储备不足、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理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有效理答常用的方法有鼓励式、支架式、剥笋式、反问式、升华式。
关键词: 理答;消极理答;积极理答;有效理答方法
DOI:10.12721/ccn.2022.157078
基金资助: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课堂理答水平提升的实践与研究》,编号JZY22032
文章地址: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不断改革推进,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有了质的飞越,教师在教学中担当的角色和传授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差不齐的课堂表现,中职语文教师要善于智慧理答,将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更能整合互动生成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何为理答?简单的说,理答1就是语文教师对学生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语文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回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行为,是重要的教学对话,影响着中职语文课堂的进度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质量。

理答分为积极理答和消极理答两种类型。消极理答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现为不赞成、批评、训斥等,严重的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熄灭学生的求知思维火花,甚至使学生彻底对语文这门学科失去学习兴趣。中职语文教师消极理答的原因:

一、放不下教师架子。一些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放不下教师的架子,当学生提出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害怕会被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置于尴尬之地,匆忙做出维护自己面子的反应,牵强的把问题支引开去。有位教师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有学生提问林黛玉人物原型是谁?《百家讲坛》中刘心武解读的人物原型科学不科学?教师不敢承认自己没有丰富红学知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敢说出自己不了解,而是推诿找借口,说出一些比如“谢谢你的质疑,这个问题自己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来弄明白”,或者是“这个问题与我们今天教学无关,以后我们慢慢讨论”等等。教师这一反应将直接打击了学生的大胆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知识储备不足。有时教师的知识面儿狭窄、知识储备不够扎实。面对学生的问题,给出错误的知识理解。如在学习李白的《将敬酒》时,教师把“将”字读错为“[jiāng]”,没有解读“将进酒”的含义,没有介绍“将(qiāng)进酒”是“请饮酒”。乐府古题,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将,请。这些类似的知识性的错误是课堂的硬伤,影响的不止是一堂课的质量,更严重的是,如果后续没有人跟指正的话,将会以讹传讹,影响知识传承与延续。

三、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教师为了能顺利按照教案设计开展教学,确保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有所偏离预设的言行一律予以强势纠正。比如有位教师在教授莫泊桑的《项链》时,有学生提问说:“老师,其实我认为故事中主人公马蒂尔德其实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为她讲诚信,还勇于承担责任。”老师对于这样的提问,既怕问题会偏离自己教学预设,又怕讨论时间太长了,影响了教学进度,非常迫切的否定学生的问题,生硬地强调马蒂尔德的如何爱慕虚荣。没有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理解认识主人公形象,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全面性,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分析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认识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由此可见,消极理答存在的根源,归根到底是教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让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教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而在课堂上扼杀了中职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伤害了中职学生本来以及脆弱的自尊心,挫伤了中职学生的求知的渴望。错失各种生成的教学资源的机会,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

反观有效理答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尊重学生出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科学的、积极的、恰当的反应,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因而在课堂上能是否能采取有效理答,是衡量中职语文教师课堂驾驭水平,特别是对话意识与沟通技术的一个重要标准。

那么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有效理答?常用课堂有效理答的方法有哪些?

一、鼓励式: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当中职学生完全正确地回答了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给予口头表扬,如“看来你认真思考了老师的问题,回答的多好啊!”“真棒,老师认同你的观点。”“对,大家就要像你一样善于动脑筋。”除口头表扬,教师也可以采取非语言式的鼓励,比如拍拍学生肩膀,点头微笑示意等等。此外,对于一些没有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更要巧妙地鼓励,要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比如“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勇敢的表现”“你刚才是从某某方面来思考的,你试试从某某方面想想,或许会有新的体会的。”“请你再读读,看看有没有其他想法?”“对于别人的建议,你能接受吗?......这就对了,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进步。”

二、支架式:中职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理解能力以及年龄的制约,学生的回答难以达到完全正确,需要教师给予支架,帮助学生对所提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学生的回答才能更全面,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且通过搭支架,可以让比较自卑或者是不善于课堂表现的学生,表现更加优秀,有更大的进步和成长。

三、剥笋式: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中职多数学生基础比较差,不能全面的回答或理解师问题时,教师就得分解这个问题,就像剥笋一样,让学生在回答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使感悟理解步步递进、层层深入,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切忌武断的评价“不对,坐下。”也不适宜没有阶梯地逼问学生,或者再找到一个学生去回答,这些做法都是不合适的。

四、反问式:在富有生命力的中职语文课堂中,中职学生的回答和反应往往是不可预设的。有时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问会让教师一时语塞。有的语文教师惧怕应对学生的质疑。其实教师大可不必惧怕,有时把学生提出的疑问反抛给学生加以引导,反而会内化问题。比如教师在分析《琵琶行》的最后总结环节,有学生问“老师,白居易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面对这样的题问,教师重新分析全文显然是合适,因为已经做了详细的解读,但如果无视学生的疑问也是不允许的,于是反问道“对呀,同学们是怎样认为的?”有其他学生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该名学生中的疑问就迎刃而解,也深化了教学重点。

五、升华式:对于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表达能力、对问题认识能力有限,同时由于思考方式以及思考角度不够广泛,对问题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对问题的认识达不到一定高度,学生回答后,需要教师进行概括总结,进而升华问题,同时把问题再传授给所有学生,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的目的,真正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仰明. 课堂问答的智慧与艺术探究[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1(50):3.

[2]施良方, 崔允漷. 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朱文君. 智彗理答:让课堂生成精彩/课堂理答ABC——华东师大崔允都教授访谈录[J]. 小学语文教师,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