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强直性脊柱炎病症患者的脊柱的受力结构随着其病症的发展逐渐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其颈、胸、腰椎以及相关的韧带、组织、关节出现钙化以及形态发生变化,会导致患者的骨脆性增强以及受力不协调,病症在初期并不明显,且发展缓慢,患者自我察觉及单纯临床检测的检测率较低。本病中的影响范围包括高低位颈椎、胸椎、骶髂关节、下肢大关节、中轴关节,在病症中期会使患者逐渐出现腰背晨间僵硬和疼痛,随着病症的恶化,会逐渐出现脊柱强直和畸形,直至受力彻底失调或者骨折致残。一般情况下,在确诊后,西医会采用药物+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中医无强直性脊柱炎相关词语,但根据患者的病症情况,通常将此本病症归纳为“大偻”“骨痹”,病症起因为患者被风寒湿热之邪侵袭,加之其肝肾亏虚,导致风邪寒湿痹阻经络,因此中医治疗多采用祛风湿、温经络、强肝肾、益阳气的经方、药材、手法进行治疗,下文中就此开展论述。
1. 中医辨证论治
上文所述,中医中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病症起因为患者被风寒湿热之邪侵袭,加之患者肝肾亏虚,导致风邪寒湿痹阻经络。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藏元阴元阳,肾脏亏虚则元阳不足,元阳不足加上水运不调,患者的筋脉因此失养,进而导致督脉亏虚,而督脉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与脊柱相若,督脉失养导致阳气衰退,进而使得风寒邪湿入体,阻痹经络,致使患者气血瘀滞,形成病灶,引起患者腰背强直。病症迁延日久,风寒邪湿影响全身,又使患者周身气血运行失调,相继引发肝、脾、胃三脏亏虚,致使周身气血瘀滞,精血不化,加重肾脏的负担,致使强直性脊柱炎病症加重[1-2]。
由于本病症是逐渐发展的,风邪寒湿入侵累积需要一定的时间,病症发作时间不同,患者被入侵的程度不同,采用的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在病症的中早期,风邪寒湿入侵较浅,根据刘晓炜,钱先[3]等人的研究显示,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发作时患者多会表现为腰背部强直,下肢大关节、中轴关节晨僵和疼痛,并且随着寒热变化出现增减,患者诊脉以浮弦为主,严重者诊脉弦滑,舌淡红苔薄白为主,部分严重的患者舌苔会出现黄腻,采用的方式以祛风散寒,除湿化痰为主,以擅解表寒和祛风湿、止疼痛、消炎的羌活、防风、独活、以及乌头、生地黄、茯苓、白术等为主,同时还需要注重对于肝肾脾胃四脏进行调理,采用药物以柴胡、当归、陈皮为主。在病症的中晚期,患者被风邪寒湿入侵已久,体内肝肾脾胃四脏以及督脉受限严重,因此采用的方式应当在祛除风邪寒湿的同时为患者补充阳气,此阶段患者会频繁出现腰、脊、肢体关节疼痛,麻木,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脊椎变形和活动受限,舌常暗红,诊脉滑涩,四脏不调,采用的药物以桑寄生、杜仲、丹参、枸杞、当归、赤芍、牛膝、白芥子等在活血化瘀和祛痰祛湿以及散寒止痹有良好效果的药物为主,最为常用的汤方为滋阴益肾汤、三痹汤。
此外中医保健疗法还有针灸、推拿等,皆可对强直性脊柱炎起到良好的效果,二者均以穴位、经络为实施对象,针灸一般取常规毫针,根据穴位和患者病症的需求行平法、补法、泄法,通过针灸补泄,调理患者体内气血,通过疏通经络和扶正祛邪,促进患部血液循环,改善受损情况,恢复患部功能,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肾俞穴、关元俞、环跳穴、阿是穴、轶边穴等几处促进血液循环的穴位以及督脉中的腰俞穴、腰阳关、命门穴、脊中穴、中枢穴、至阳穴、身柱穴、大椎穴、风府穴、神庭穴几处穴位,以激发患者体内阳气。推拿的穴位与针灸基本类似,但需要增加游走督脉、肝肾脾胃四脏俞穴,手法可采用弹、拨、摩、压、滚、点等方法,能够有效的松解患者的疲劳肌肉、关节组织等,将这些部位的淤血散结,从而达成祛除寒湿的目的。其中捏脊之法具有良好的效果,原因在于督脉与脊柱相若,通过捏脊可激发患者督脉阳气。另外根据相关的研究显示,中药熏蒸、艾灸、埋线疗法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中医治疗方法,并且可以与针灸、推拿联用,其效果较好[4]。
2. 西医诊疗方法
西医对强直性脊柱炎一般采用临床表状诊断,通常以:(1)腰背不适或者肢体强直超过90d,气温降低加重,气温升高不见缓解;(2)腰椎功能下降,活动范围缩小,活动程度降低;(3)出现炎性腰背痛或滑膜炎或肌腱端炎或银屑病。西医治疗方式则有保健疗法、药物疗法、手术疗法三种,其中保健疗法多作为辅助措施,用于病症初期保健和服药巩固以及手术后恢复促进措施,采用的方式中,以保健运动(健身操)、有氧运动(慢跑、散步)为主。
药物治疗又分为非甾体抗炎药、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抗风湿药三类。其中非甾体抗炎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药物,其在疼痛,强直,肿胀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预后效果较差, 需要病症稳定后才能服用,需要服用至少2周,标志性药物为塞来西布何、双氯芬酸,在服用后往往还需要注意肠胃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异常。
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适用于对非甾体抗炎药效果较差的患者,主要是依靠药物药理作用降低肿瘤坏死因子活跃度,并以此来抑制病症的发展速度,标志性药物为依那西普,至少需要使用12周患者才能感受到明显的好转。
抗风湿药以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为标志性药物,通常为检测/使用后显示不适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患者使用,此类药物通常在脊柱炎症上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病症导致的疼痛也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5]。
手术治疗通常与用于出现脊柱骨折情况的患者,也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病症达到晚期,出现脊柱畸形、融合的患者,一般多会采用关节置换术和脊柱截骨矫形术旨在通过相应的手术方式重建患者的脊柱受力体系,恢复脊柱形态[6]。
3. 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西医诊疗方法均具有良好的效果,西医认为本病症有较高的概率是由于遗传和环境所致,与体内的HLA-B27、血清C4和IgA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暂无准确实验能证明该病症的发症原因,因此目前仍然以治标为主,但祖国中医明显提出强直性脊柱炎与患者的肾脏亏虚和阳气不足有关,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式进行治本治疗。但总体而言,无论是中医辨证还是西医诊疗,都还需要一定时间和实验对本病症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汉玉,兰培敏.阳强脊散结合离子导入治疗活动期肾虚瘀阻证强直性脊柱炎疗效及对各指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31):3428-3431.
[2] 董宏生,董占斌,王北,等.解毒除湿通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急性期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8,33(4):34-37.
[3] 刘晓炜,钱先.钱先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浅析[J].中医药信息,2019,36(6):72-74.
[4] 张金山,张方园,万磊,等. 强直性脊柱炎的磁共振成像炎症分期与中医证型和临床特征关系[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6):11-13.
[5] 陈爱萍,路素言,邵培培,等.强直性脊柱炎入院患者寒热证候特点及其与脊柱损伤和疾病活动度关系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8,37(5):440-442.
[6] 赵彦,宋林萱.宋林萱名老中医工作室中药熏蒸治护强直性脊柱炎60例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1):178-179.